岳阳网> 文化

吴敏树:柈湖写乾坤听雨吟诗文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9日    责任编辑:李璇


吴敏树文化碑林效果图

吴敏树雕像


在吴敏树墓地发现残碑一块,上有“吴獬书丹”等字

吴敏树作品


9月14至16日,中国近代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吴敏树学术研讨会将在南湖畔的湖南理工学院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文学专家、教授以及岳阳本土的各界人士共200多人将齐聚一堂,对包括吴敏树散文、诗歌在内的中国近代文学展开学术研究。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评价:“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曾”是指曾国藩,“吴”即吴敏树。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吴敏树诗文意味醇深,雄而有韵,淡而能厚的特点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兴趣。吴氏后人和有识之士也将在他的故里——荣家湾镇公诚村,兴建一座文化小镇。那些有关吴敏树的生平故事、文学造诣和精神品质,不久将得以全面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吴敏树简介:

吴敏树(1805—1873),派名道杠,一名笔如,字本深,自号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大挑选授浏阳县学教谕,后实授训导,未久辞归,自放于山水间,幽居洞庭湖畔,以山水、交友、著述为乐事。同治十二年卒于长沙省通志局,终年六十九岁。

吴敏树自幼喜好古文,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散文家,有《柈湖文录》。诗有《柈湖诗录》,词有《鹤茗词钞》,学术著作有《周易注义补象》、《春秋三传义求》、《论语考义发》、《孟子考义发》、《诗国风原指》、《孝经章句》等。

岳阳楼区郭镇乡双塘村有家废旧的红砖厂,厂子对面有一口水塘,塘边一隅便是岳阳籍文豪吴敏树的墓地。

村民吴和平是墓地的守护者。据他介绍,先人吴敏树去世后,族人安排他的高祖父(吴敏树的侄子)吴昌美守墓,并将墓地周边田地交给他耕作,作为守墓生活开支,就这样,吴家世代一直守候着墓地,直到1958年的一天,一群人突然闯进吴敏树墓地,砸开坟墓,淋油火烧,将墓地弄得一片狼藉。他的父亲吴承来夜里带着两个弟弟摸到墓地,在残渣中找到一块残碑,偷偷搬回了家。

这块碑至今珍藏他家中,长60厘米、宽50厘米,上有“临湘吴獬书丹”等字样清晰可辨,字体遒劲,有魏碑风骨。吴獬乃晚清进士、著名才子,终生奉吴敏树为师。而吴家六代守墓,一守就是145年。

吴敏树自幼才智超群,8岁入塾,熟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主张“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1832年,吴敏树乡试中举;1844年,朝廷挑选举人任官吏,吴敏树受命到浏阳县任教谕,因厌恶官场争权夺利,一年后告病回家,从此潜心治学,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同治十一年(1872),他到长沙主持编修《湖南通志》,续修《沅湘耆旧集》。次年八月在省通志局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去世前,他指定的长眠地,就是现在的双塘村。

在岳阳县荣家湾镇公诚村吴伏一屋场,吴氏族人都知晓,屋场开基六百多年,出了一个名人吴敏树。多年来,村民吴大平留心搜集有关吴敏树的资料,了解他的事迹,之前在山东发展,5年前回乡定居后,就想找到吴家杰出文学家吴敏树的归宿之地。去年12月28日,历经周折,终于在其出生地二十公里外的双塘村找到了墓地。他刨出黄土,装入青花瓷瓶,与族人一起将这抔黄土,安放在吴伏一屋场对面的山坡上。

去年5月,在加拿大定居的吴家凯编写家谱时,无意中在网上查到相关信息,于是迫不及待地千里迢迢回乡探访,在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任先大和黄去非的带领下,重返了先辈休养生息的地方。

“在岳阳楼上眺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从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起,洞庭湖水滋养了我们的祖先。始迁祖吴伏一率领全族人氏,从江西南昌来到洞庭湖畔休养生息,以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发展成当地的一个旺族,产生了以吴士迈、吴敏树为杰出代表的吴氏后裔,使我们直至今天,仍然能够引以为豪。”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吴家凯发出无限感慨。

他的祖父祖屋宅基地旁边不远,就是听雨楼遗址。当年,青年吴敏树常在听雨楼读书。如今墓地已不复存在,生前的旧居以及日常读书的“听雨楼”,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潮流里。

吴家凯在小树林前凭吊先祖,缅怀吴敏树的事迹,无不感受到先贤激励着后人在这块土地上的顽强奋斗和生生不息。

柈湖听雨吟诗文

吴敏树对古文经史文情有独钟。据资料记载,1844年,户部郎中梅曾亮阅见他所选录的《归震川文别抄》及其所写序言后,亲自接见他并一起切磋古文。吴敏树擅长古文的美名也传遍京城。后与堂弟吴士迈入居君山,构筑“鹤茗堂”“北渚亭”,诵读之声不绝,著书立业不废,留下了《柈湖文录》《周易注义补象》《论语考义发》及同治《巴陵县志》等文学和学术著作。

近年来,吴敏树在诗文作品的造诣吸引了很多文学研究者的兴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黄去非多次翻阅诗集、查找史料和实地探访,他研究发现,吴敏树自从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三岁时第一次登临、游览君山之后,就与君山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这种不解之缘,既来自自己,也来自堂弟、湘军将领吴士迈。而君山,也永远铭刻在吴敏树这位大文学家、大学问家的文章里、诗词里、生命中。

吴敏树在诗文中反复提到自己的这个堂弟,因为有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际,所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诗文唱和,书信往还,一起畅游君山形胜,一起评骘当代人物,甚至一起月夜由家乡赶到君山,一起于月夜围绕君山泛舟,兄友弟恭,雁行有序,何其乐也。吴敏树关于君山的诗文就作了数十篇(首)。

“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走进岳阳楼,人们就会看到金柱上赫然悬挂的这副对联,它的作者就是吴敏树。当代文人何雄鹰表示,吴敏树诗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直接抒写岳阳楼,而是在描写其他景物时歌咏岳阳楼。同治七年(1868),吴敏树在岳阳楼揖别朋友,乘舟沿江而下,一路游历名胜,抵达南京。此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于金陵,闻吴敏树到来,喜出望外,亲迎至府,尊为上宾。回到岳阳,吴敏树登上岳阳楼,望着曾经属于吴国和楚国的天地,乾坤亘古不变,人间沧海桑田,这是一幅何等令人哲思的景观画卷。在清王朝统治下的洞庭湖畔,见识过庙堂,久处过江湖的人,就静静地依傍着一座千古名楼。正感叹间,老友李道士不失时机地磨墨铺纸,吴敏树大笔一挥,乘兴写下了这副非常工整的名联。

在平江县长寿镇工作的本土作家喻奇驹,在致力研究近代平江籍文化名人李元度的同时,对李元度好友吴敏树也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认为,咸丰元年(1851)开始,吴敏树进入人生动荡不安的阶段,先是辞去了浏阳教谕之职,回到鹿角。第二年,在好友邀请下来到京城,恰逢春闱会试,正当他踌躇满志踏向考场时,传来太平军铁蹄踏破南方故园的消息,忧心如焚的他无心考试,再次名落孙山。待他仓皇赶到家的时候,庐居尽焚,妻儿已经逃往了百里之外的岑川避难。

随着时局愈加紧张,太平军复陷岳郡,吴敏树也躲进了平江大山中。四年寓居,他苦中寻乐,与淳朴的乡友终日对饮,去寺洞省视家寓,造访寺洞山林间的千年净居禅寺,为平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诗文,将一个远离云梦涛声、世事纷忧而又青翠灵动静美的岑川山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了天下文坛。

在当今学术界,有关吴敏树的研究文章不断增多,黄去非副教授撰写了《吴敏树年谱》,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易迎赢撰写了《吴敏树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文艺学研究生张梦有志于撰写《吴敏树传》,有关吴敏树的生平事迹、奇闻轶事正一点点被挖掘出来。

即将举行的中国近代文学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吴敏树学术研讨会可谓是一次文学研究的盛宴,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湖南理工学院与中共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由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和中共岳阳县委宣传部联手承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岳阳县吴敏树文学研究会协办。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6个方面: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研究、近代湖湘派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研究、吴敏树生平事迹研究、吴敏树散文及诗歌研究、吴敏树文学思想研究、吴敏树与地域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等。

这将是当下对吴敏树的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填补一些方面的空白,对湖湘文化研究将起到有益的补充和推动作用。

尚德崇孝传天下

在吴伏一屋场,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吴敏树为南屏四爹。“吴敏树在亲兄弟中排行老二,在兄弟辈(包括堂兄弟)中排行老三,那么为何叫四爹呢?原来南屏还有一个姐姐,这样算下来就排行第四了。南屏大名叫道杠,道杠的‘道’是派号,大名中加入派号字,是当时取名的规矩。”聊起先贤吴敏树,吴大平总是滔滔不绝。

吴大平对家族里的这位先贤充满了崇敬和爱戴,平时翻阅了很多资料,对其典故悉数于心,他认为,不仅要宣扬先贤的文学成就,更要发扬他的清廉正直的品格和孝友家风。

吴敏树与曾国藩颇有渊源。当年曾国藩几次进京赶考落第,加之仰慕吴敏树的文章风采,从湘江顺流来到铜柈(亦作“铜盘”、“同柈”,洞庭湖的一个湖汊)湖畔吴伏一村,与吴敏树一起在听雨楼及南屏禅院研读。一年多的时间相互切磋交流,曾国藩受益匪浅,并与吴敏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曾国藩为官时多次邀请吴敏树出山,又以七票盐引经营权与吴,并承诺从洞庭湖费家河口开一条运河直达吴伏一,都被他一一婉拒,并直言告知“我们吴家人不当盐贩子”。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特邀吴敏树参加金陵诗词大会。吴敏树拒绝了曾国藩替他安排的官船,租了一只“粪划子”(即小舢板)顺江而下。小船到达南京后停靠在官家码头,曾大人率领文武百官在码头上列队迎接,随着礼炮齐鸣,曾大人作揖躬身一拜,身后头戴金顶子、银顶子的官员一起拜迎吴敏树。当吴敏树被曾大人牵手引入官车,大家看到竟是一个湖南来的铜顶子小官时,都惊诧不已!随后金陵流传的一个段子中说道:“金陵城里的金顶子银顶子,抵不上湖南来的一个铜顶子。”

在吴氏后人的眼里,吴敏树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大孝子。他在母亲去世后,专门修建了一座禅院为其守孝。按照当时的风俗,守孝三年必须吃斋,三年中不许剃胡须,不可剪发。吴敏树硬是坚守了三年,三年下来一百多斤的身躯瘦到了七十余斤。唯一的亲弟弟道梁,小名云松,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吴敏树万分悲痛之余,担负起养育弟媳和侄儿的责任,并视为己出,细心照顾,一直把侄儿哺育长大成人。由于对弟媳的关照有加,弟媳李氏活到了八十三岁高龄。他的这份孝悌之心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村民如有困难需要帮助,他从不吝惜,慷慨解囊,遇上灾荒更是乐善好施,与其堂弟退庵一起设台施粥,至今吴伏一屋场还保留着‘吴退蓭施粥处’石碑一块。”吴大平介绍说,此碑立于小学礼堂大门旁,当代文人何雄鹰先生作了《碑记》,用青石板雕刻出来镶嵌在石碑处墙壁上,以激励后人保持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两百年来,吴敏树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德犹如湖畔的青松,默默地守望着洞庭湖的波涛,经过岁月的沉淀,化成了刻在吴家后人骨髓里尚德崇孝的秉性。

岳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吴敏树文化的挖掘,批准成立吴敏树文学研究会,提出了吴敏树文化小镇建设的构想。

这一构想几乎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作为吴敏树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吴大平冒着酷暑为此到处奔波,在他的牵头下,目前文化小镇规划已初具雏形:吴敏树故居、听雨楼、吴敏树文学堂、南屏禅院、吴敏树文化碑林、仿古街……一个古香古色的文化小镇呼之欲出。

“我们希望把吴敏树特色文化小镇打造成岳阳一张新的文化名片,与岳阳楼、屈子文化园形成一条文化旅游线路,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让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满。”吴大平充满期待地说。

(图 彭新华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任先大教授提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