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媒体:紧张的“幼升小” 艰难的“起跑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9日    责任编辑:李璇

  近十年,中国教育大地上围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比拼。从课外补习到艺术特长,从天价学区房到高考备战:“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响彻云霄。

  最近,这场硝烟蔓延到了“幼升小”的战场上,焦点是一则“幼升小”面谈中家长被难倒的新闻刷爆网络。

封面舆情·教育|紧张的“幼升小” 艰难的“起跑线”

1

  家长智商测试+三代背景调查

  据报道,5月6日,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幼升小”面谈现场,学校为父母准备了难度较大的智商和逻辑类问卷测试,还要调查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的学历、职务等。有家长感慨:

  愧对小女,愧对列祖列宗。

对此,涉事的杨浦小学作出解释:问卷测试是为家长提供梳理育儿心得的机会,可做可不做,逻辑思维题目是让家长们在等候期间不至于太枯燥,不与入学挂钩。

1

  对此,涉事的杨浦小学作出解释:问卷测试是为家长提供梳理育儿心得的机会,可做可不做,逻辑思维题目是让家长们在等候期间不至于太枯燥,不与入学挂钩。

  不过,学校的说法还是难逃被处罚的命运。7日下午,上海市教委官方回应,两校相关行为有违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中小学生教育权益原则,处理意见包括:

  在全市教育系统通报批评;责成两区教育局将此事通报学校董事会并对相关负责人追责;要求两校公开致歉并核减明年的招生计划。

  无独有偶,今年3月,广州番禺区一所民办学校在招收小学新生的通知中称,父母要有本科以上学历,引发舆论哗然。番禺区教育局也表示,虽然民办学校有办学自主权,但该校在本次招生宣传中有违教育公平。

  除了关于家长的智商、逻辑、学历要求甚至网传“身材比拼”外,还有网友在微博中提到,“我同事给娃报小学,登记表除了工作职务外,还有一栏‘能提供何种资源’。”

  高价面试培训 孩子做梦讲英语

  据扬子晚报报道,在南京,参加某知名民办小学“幼升小”面谈的孩子大多都花代价培训过,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为了给孩子们冲刺上名校,家长们有陪孩子一起刷题的,有参加幼小衔接班的,还有请外教陪练的。

一位妈妈反映,“孩子很紧张,不仅每天补课到晚上9点半,就连说梦话也在讲英语,前两天还梦游要找老师。”“我觉得我比自己高考还要焦虑。”

1

  一位妈妈反映,“孩子很紧张,不仅每天补课到晚上9点半,就连说梦话也在讲英语,前两天还梦游要找老师。”“我觉得我比自己高考还要焦虑。”

  南都报道也称,东莞某教育机构三年前开设了“幼升小”面试班,报名人数逐年递增,今年已有10 0多人报名,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突击培训班十节课收费2200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近两年实践情况来看,经过专门培训的孩子,面试通过率都超过九成。”另一家培训机构几年前也开设了“幼升小”培训班,20节课收费3600元。

  在广州某“幼升小突击班”,上四次课,通过搜集历年该学校的面谈真题,给孩子们进行突击培训收费,收费一万元,即便如此,“突击班”仍然非常火爆。

  稀罕的民办小学 录取率动辄10:1

  很大程度上,“幼升小”的紧张氛围源于民办小学的稀罕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家长们趋之若鹜。

  报道显示,3月开始,东莞的一些优质民办学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拉开一年一度的招生大幕,4月至5月,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也在各民校陆续进行。虽然这些学校一年的学杂费达3万元左右,但家长们依旧蜂拥报名。

  东莞有十余家优质民校,其中“幼升小”不限学生户籍,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就读。这两年,东莞的东华小学向社会招生录取率有时高达10:1;虎门外语学校限制了报名人数,录取率也在5:1左右。

  2016年,广州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招生数的100所民办小学中,黄冈中学广州实验小学报名人数最多,有1934人,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报名人数则达到了1804人。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民办小学是荔湾区华侨外国语实验学校,录取比例为1:6.97,其次为泰景中英文小学,录取比例为1:6.64、白云区三元里实验小学录取比例为1:6.07。

  南京某招生负责人也透露,当前,小学择校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民办小学。这两年南京除了一些老牌的民办小学,一些新的民办小学也应需而生。这些民办小学往往依托民办初中的“母体”而生,一推出就引来众多家长的追捧,多数民办小学的录取比例超过10:1。

  评论:民校恃名而骄 制造焦虑不安

  法制晚报直言,上海一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些民办名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当下“恃名而骄”的现象。

  如荔枝新闻所指出的,相比一般城市,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民办教育要发达很多。民办学校自身的基础越来越厚实,师资匹配越来越强大,在招录生源方面越来越有话语权。所以,“优先选民办、保底到公办”已成为很多上海家长在孩子“幼升小”时的基本思路。

  法制日报评论强调,“幼升小”奇葩考题其实是在赤裸裸地制造教育不平等,给孩子、家长带来沮丧、挫败与恐惧,从而造成所谓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引发对教育公平的普遍焦虑和社会不安,是现代教育的严重倒退。

  对于“幼升小”的紧张氛围,有教育专家指出,“多家长都显得极为焦虑,甚至有家长很小就带着孩子上培训班甚至刷题,这对孩子是有伤害的。不能让孩子承受和年龄段不符的学习重担和精神压力,这样不仅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遭到摧残,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松绑?改革?马太效应如何破除?

  人民网评论指出,孩子报考学校,学校考察测试家长并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背景,这种行为看似滑稽、无厘头,实则是教育功利在基础教育中的一种表现,根源在唯成绩、唯升学率的单一考核评价机制。只有寄希望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家长们松绑,为孩子们减负,为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

  法晚评论认为,于政府而言,除了要加强公办学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均衡化之外,对民办学校也需要差异化竞争。为学校划分不同类别,缩小极少数高端人群特殊化教育的需求,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广泛群体扩散,来避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经济观察网也称,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要理顺公办民办的关系,更要提高公办教育的供给和教学质量,严格维护教育公平,还要给民办教育开闸放水,促进个性化教育,使得基础教育能够协调均衡发展。

  当然,在最后,关于“起跑线”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反思,像荔枝新闻所言,家长担心孩子掉队,本质上还是担心孩子未来无法上升到更好的阶层,教育则是最值得他们信赖和依靠的投资方式。为人父母,谁不想为孩子争取一所教育资源优厚的学校。只是看到上海民办学校招生大片后,不免心寒且心惊。在这样的环境里,马太效应势必凸显:孩子的起跑线远远不是孩子本身,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资质”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孩子也只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