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维尼的美高生存记 | 她来了美国,就彻底变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3日    责任编辑:李璇

 维尼16岁留美,

  曾在美国东部寄宿高中读书,

  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新生。

  她的美高留学日记篇篇好看!

  学霸、吸毒、恋爱、互助?

  真实的美国中学什么样?

  在多元的世界里,

  “学渣”也该被尊重吗?

  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和一个中国朋友躺着聊天聊到凌晨三点四十分。

  话题说的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却口蜜腹剑、八面玲珑的女生。全身上下挑不出一个错处,但是莫名让人一点都喜欢不起来。

  我的朋友继续缓缓诉说着:“现在看来,她的变化是有一个清晰的转折点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一个下午,她第一次意识到美国人愿意和她玩的时候,她就永远变了,她再也没有回来过。那时我才知道那是她心底最深的愿望,像一只缰绳被剪断的马飞驰而去。所有人在她眼里只是一块跳板而已……”

  “她之前是一个未被完全开启的珍珠,隐隐约约的闪着微弱的光芒;现在盒子被磨得越来越华丽,里面的珍珠却早已被磨碎,没有一点光亮了。”

  “她更像是一只光滑的沙漏,不断的上下倒置、左右逢源,却不知在沙漏的一端早已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当她意识过来的时候沙子已从那个小小的口里滴答滴答漏光了。缺少了沙子的沙漏,再也无法回头。”

  “你觉得她会后悔吗?”

  “你觉得她会后悔吧。”

  说来好笑,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因为是学校当年十年级唯一录取的中国女生,又因为先加入了水球队的提前训练,我并不认识任何一个另外的中国学生。在开学第一周与老师聊天的时候我非常自信的说“我想我与其他中国学生的不同大概是我比他们更早接触了很多的美国学生,应该会更快的融入吧。”现在看来,这句话应该不能算是全错,我与中国同学也好、美国同学也罢,都是淡淡的。就算朝夕相处,也并没有结下什么死生契阔的情谊。联想到前文中关于珍珠的比喻,有时候会想自己是那一颗被磨碎的珍珠么,自己会后悔么。我想后悔大概不会,因为我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些事、认识一些人,一直在自己最大的伸缩范围之内做事做人。

  七八岁的时候想象十七八岁的生活,我想象着离家出走,想象着早恋,想象着背一个背包穷游全世界,想象着做遍世上所有刺激冒险的事情。而真正到了十七八岁,才恍然间意识到一直过着小心翼翼、忙忙碌碌、中规中矩的高中生生活。在寄宿学校里宿舍的对门宿友也不一定一星期有一两天会在一起聊天,而晚上十点钟写完作业剩余的时间不想看书不想写字只觉得脑袋已经死机了,给自己买的多功能电饭煲也只是被用来熬粥而已……我愿意把这些都想成是我自己的借口,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所谓“融入”过后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具有诱惑力吧。

  在经过去年一整年不愉快的生活经历之后,今年我很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屏蔽了与具有攻击性、火辣潇洒、不负责任的那一部分美国同学的存在——我上的所有高难度的AP课程中都没有这些游手好闲的学生,住的宿舍在学校最偏远的角落,每天和一群熟悉的人共进三餐,参加一些富有正能量的课外活动,周末有时和十几好友在老师家研究烹饪。生活舒适度及舒心度大大提高,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学校里有这一些人的存在。

  直到上个月我因集体食物中毒住进了学校的医疗中心。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症状严重,把学校弄得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应对的措施,而我和我第一年的室友以及一个今年新来的九年级女生住在一间由教师办公室改装成的病房里。

  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因此对身处的环境格外敏感,心里想要屏蔽另外两个女生的声音耳朵却不听指挥。被迫听了五六个小时无趣甚至有些让我作呕的谈话,我无奈只好拿出手机把她们的谈话内容现场直播给另一个朋友,就当练习自己的打字速度。因此有了以下这段无心的记录:

  当被问到她与现任男友的关系,其中一个女生说“如果逼我们相爱,那么时间足够长的话我们也许可以相爱吧,只不过我们现在并不想对对方投入什么。”

  “对所有人来说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而时时刻刻有人围绕着你才是好的,因为你不能真正的依靠任何人。”

  “我其实一点都不想要真心的朋友,这让我的生活变得轻松简单多了。”

  “上大学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我的成绩现在很差但我一点都不在乎。”

  “我一点都不想上常春藤大学(美国名声最好的八所老牌名校)。事实上,那些努力想上常春藤的人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很恶心。”

  “我不想要很多钱。我只想要此时此刻的快乐。”

  “这所学校的每个人都有种族歧视。为什么他们要对这个话题这么上纲上线呢,我们只是不那么在乎别人的想法,只是想让自己过的更开心一点而已。”

  是不是很像美剧中的台词,或者是不是很像大家固有成见中富二代的心里话。但是接下去继续听这个女生的故事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是一个警察,工作十分艰苦,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努力工作倾家荡产的把她送到一个美国顶尖的寄宿学校读高中……

  读到这里许多读者大概会想“父母过分溺爱惯坏孩子”之类,但是事实上这个女生非常爱她的父亲,而且非常心疼他。只是她的爱与心疼并没有与不浪费父亲辛苦赚来的钱联系在一起,因此她甚至有一些“可怜”她的父亲,所有这些的努力都是无用功,因为无论怎样她在学习上都是不会努力的。

  因为在学校电视台工作经常采访各种同学老师的缘故,我努力的尝试用专业的角度客观看待这些言论,并且深刻分析言论背后反射出的社会问题。但当下身体高度敏感、头疼欲裂的我听完这些话只是觉得恶心。在美国呆久了之后已经养成了不轻易评判别人的习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出发点、价值观都大为不同,但是生理反应是不会骗人的。无论素养有多么搞,心里的这一个巨大无法宽容无法接受的鸿沟就是跨不过去。

  是该感觉好笑,还是该感觉悲哀呢?好笑于这些电视剧中才会出现的台词竟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好笑于世界上真的有人完全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放荡不负责任而骄傲;还是悲哀于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我(我们)竟然和他们在一起上学,悲哀于学校里四分之一都是这样的学生。

  读到这里,又有读者朋友大概会开始为我担忧了。难道我误入虎穴,上的是这样一所学校?还是说美国顶尖的寄宿中学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想事实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要复杂。学校本身一定是不差的,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课业、课外、和礼仪上严格要求学生(每天穿西装上学,所有亚裔学生SAT全部都在2300以上),大部分老师都毕业于名校且对学生鞠躬尽瘁。

  如果没有来这所学校,我大概不会认识到被白人夫妇领养的中国女生、意大利与埃及的混血儿、在难民营里工作过的土耳其女生、LG公司老板的女儿、教过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儿子的老师;也大概不会免费到深山中野营、在零下二十度的雪中看星星,不会了解美国高中竞技性体育的强度,不会有机会时不时看到纽约最新上映的百老汇音乐剧,时不时听到来自各所大学知名教授的演讲与座谈会……换句话说,如果我可以自动忽略掉那四分之一的让我在那一刹那“作呕”的人,那么我的高中记忆大概会很美好。但那并不是完整的高中生活。我认为美国高中就是让人无法忽略这些刺眼难受的问题,一定要去直面面对它们、试图寻找一个解释、一个答案。也许是我不够宽容不能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也许是这部分同学的价值观真的烂坏了,也许是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生活必须面对的问题。

  很多亚洲留学生融入美国的手段是穿上短的不能再短的短裤以及背心,穿着夹脚拖鞋、画着浓妆和白人躺在地上打滚,在网上发一些很出格的照片;看netflix看到凌晨三四点顶着黑眼圈去上课;一个月换一任男/女朋友。每当我在社交网站上看到这些照片以及言论的时候,总怀疑他们所谓“融入”之后是否真的快乐。真正的融入应该是心的交流,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如果没有打心底里的了解与接受,所有外在浮夸的行为都不过像是人前的小丑自取其辱。

  我上个月申请了prefect的职位,住在新生宿舍里,大概是宿舍管理员加上导师的工作。Prefect守则的第一条便是我是否能对乖巧的好学生以及问题学生一视同仁。我尝试着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答案。不知道明年看到比我小三四岁的小姑娘们做傻事(包括喝酒、吸毒、发生性关系)我会有怎样的反应。逼迫自己、鼓励自己接触我打心底里有些抵触的人群会让我对美国的社会、美国的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洞见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