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穿西装蹬皮鞋 回乡美女当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谢 凌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4日    责任编辑:许铭

穿着西服就可以完成自动化育秧。 谢 凌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4月11日,在岳阳县筻口镇潼溪村和大塘村,处处呈现着盎然的春意:农民忙着签插秧合同,致富能手忙备耕,农技人员田间地头送服务……合奏了一曲春忙“交响曲”。

“三指分秧,二指斜插”曾是传统人工插秧的技术要点。如今,水田中早已不见农民辛苦耕作的背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繁忙作业的插秧机。机器驶过,留下八行整齐的秧苗,与人手所插并无二致,但速度却快了数十倍。

“既省时又省力,还不粘泥,就是穿着西装皮鞋种田都没问题。”站在田埂上指导机插秧的董敏芳,身着名牌西装,脚蹬高跟鞋,心里乐滋滋的。她告诉记者,以往人工插秧每人每天1亩田都完不成,现在使用插秧机每天至少能种50多亩地。

三年前,董敏芳响应国家政策,放弃在岳阳中心城区的高薪工作和户籍,重新回到家乡筻口落户,创办润升水稻和丰瑞农机两家专业合作社,转行成为了一名既懂管理又懂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去年,她在潼溪村、大塘村流转耕地3658亩,共收获稻谷2800多吨,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经济效益示范效果显著。

穿这么“光鲜”,还能种好田?走进合作社大院,里面放置着各种各样的现代农机设备,育种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等一应俱全,让记者完全颠覆了脑海里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

据悉,董敏芳在已有的三千多亩水稻种植基地之外,又追加投资1500万元,在当地建设了上万吨粮食仓储及烘干设施一体化项目,并引入了岳阳地区首条SP育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全面革新了传统育秧工艺功能。”育秧棚内绿意盎然,一身光鲜的董敏芳打开机器电源,机器上的智能微喷头,就会根据室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自动均匀地为秧苗洒水,实现自动播种、自动施肥、自动喷灌、智能控温、多层次育秧等。不一会,董敏芳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就干完了农活。

“以前给棚里秧苗洒水,农民都是提着水桶,用水瓢凭感觉往苗上洒水,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而智能控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董敏芳说,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棚内的秧苗成长更快更好,无论刮风下雨,任何恶劣天气都无法改变,比传统方式至少提前十天就能下田栽插,为农民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在带领农户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董敏芳还创新管理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对合作贫困户按要求生产的优质粮食,全部实行“订单收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做到优质优价。

在合作社获取营销效益后,将按照与农户签订的粮食收购合同约定返利补农,农户在粮食收获销售后可再次分得红利,此举让农民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融合中获得第二次分红,激励了农民投身现代农业。村民曾华峰告诉记者,自己的10亩地承包给合作社后,今年不管旱涝保收,就分到了每亩300斤稻谷。按粮食收购价来计算,10亩地就是3750元;如果完成任务,按超额200斤计算,还可与合作社五五分成,另分100斤稻谷,换成收购价是1250元,非常划算。

“穿西装皮鞋种田意味着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从家里到地头的‘两点一线’,而是游走于农村、城镇和市场之间。”市农机局局长巢桃平认为,土地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农资、设备、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种要素就开始融合集中,改变了传统种田模式,意味着农民不仅要懂种田技术,还要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事实上,像董敏芳这样的农民已经成为了懂技术、懂管理的农业产业“职业经理人”。

从农民到城里人,再到农民,种田的模式变化,让董敏芳欣喜地感受到,农耕的发展空间有着广阔的前景,农民的价值在提升,更让她坚定了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道路的信心。未来,她还规划投资400万元建设大米加工厂和绿色有机产品展示大厅,引进土壤改良工程试点等服务项目,最终打造集“土壤改良”、“工厂育秧”、“农机服务”、“绿色防控”、“烘干仓储”、“大米加工”、“生产技术培训”、“渠道销售”八位一体的“粮食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在顺应新形势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董敏芳感慨:“我要让想种田的人不仅会种田,而且要通过现代科学管理让更多农民都能够穿西装皮鞋种田,体面地赚到钱。”

记者 谢 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