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重机枪手向敌军猛烈扫射
▲相公岭抗日遗址纪念碑
日军强渡新墙河
日军飞机轰炸湘北
文/图 本报记者 聂 琳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80多年前,面对侵略者的全面进攻,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中华儿女书写了一曲曲铿锵有力的壮歌。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历史的硝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应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捍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岳阳,历来忠魂永驻,英气长存。
抗战时期,作为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前沿阵地的岳阳,随着华北、南京、武汉的相继沦陷,也被推到了对日作战的最前线,成为了正面战场之一。70多年前,一段抵御外侮、抗击日寇的悲壮历史,在这里留下永恒的纪念,为岳阳大地铺下了义胆忠魂的英雄底色。
“已表精忠光日月,长留浩气壮湖湘”。2017年8月2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再次与岳阳各地的抗战研究者探访当年的战场遗址,回首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保家为国 数十万重兵血战新墙河
新墙河,位于岳阳县境内,全长108公里,宽处不足100米。这条无名小河,因彪炳史册的“湘北会战”而闻名中外。1942年,新华社评论员乔冠华曾发表评论,称赞新墙河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盘旋上山,相公岭的纪念碑,无声的描绘战争的残酷;草鞋岭的战壕遗址,静静地诉说历史的硝烟;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抗战故事,时刻谨记着英烈们的功绩……
在岳阳县抗战研究者彭新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新墙河抗日旧战场。如今的新墙河放眼望去是一片青草悠悠,不时有阵阵鸟儿从河面飞过,群群的牛儿马儿悠闲地栖息在河床处,一切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然而在72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军队用血肉筑起的一道“东方马其诺防线”。烽火硝烟,炮火轰鸣,无数的中国战士为保家卫国,在此壮烈牺牲。
英雄的故事总是代代相传。在岳阳县荣家湾镇,76岁的彭双生老人就向我们讲述了史恩华烈士的英雄事迹。
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会战打响。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陆军、特种兵、海军陆战队计10万余人分数路向防守在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当时防守新墙河的军队,是关麟征所辖第52军的3个师,195师的少校营长史恩华率加强营500余人防守草鞋岭阵地。
9月20日开始,日军5000余人在炮火、坦克、飞机掩护下对草鞋岭史恩华阵地轮番攻击,史恩华率部激战二昼夜后转至笔架山。笔架山是新墙河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根据作战计划,史恩华只要坚守三天,迟滞敌军,就完成了为后续战斗部署争取时间的任务。
9月22日,是史恩华部队坚守阵地的第三天。此时全营已伤亡过半,虽已完成任务,将士们仍奋勇杀敌。师长覃异之在电话中亲自指令:“史营长,你部任务已达成,如无法坚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史恩华斩钉截铁地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誓与阵地共存亡!”22日黄昏,史恩华和全营将士与日军拼杀至最后一弹,500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史恩华等壮士遗体随后被当地民众埋葬在岳阳县杨林乡付朝村。
史恩华牺牲后,195师师长覃异之亲笔为其撰写碑文:“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久,营长史恩华奋战笔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
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大规模的会战有6次在湖南境内进行,而其中4次便是从新墙河发起。四次拉锯会战,双方在此投入数十万重兵攻防。为阻挡日军南下,中国军队把日军阻挡在自身以北达五年之久。在新墙河这块血染的土地上,数十万的士兵为之牺牲了生命,还有“断头将军”王超奎,“中国战神”曹锡,“盘肠英雄”方琼连长,不知名的“麻子”排长等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对于新墙河这条英雄之河来说,这也仅仅是中国军人在“东方马其诺防线”上忠勇刚烈的缩影。
团结一心 八路军南下支队入岳
烽烟骤起时,民族大恨涌心头。1938年11月,自岳阳沦陷后,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在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湘北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抗日热潮。
1944年10月,根据党中央决定,由八路军120师359旅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5000多人,由王震、王首道率领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挺进湘鄂赣粤,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此后,南下支队转战湘北,在平江、岳阳、临湘、湘阴等县建立中共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组建地方抗日武装,。
1945年4月2日,南下第六支队进入湘阴县,因是沦陷区,日军经常下乡扫荡,大肆烧、杀、抢劫一空,实行“三光”政策,百姓饱受压榨,痛苦难言。六支队指战员个个义愤填膺,发誓要与老百姓报仇。5月上旬,六支队派两个连,在浸米塘伏击向金鸡山运送物资的日军,缴获大批食盐、肥皂、军鞋等物资。下旬,在冷水井设下埋伏,痛击日军运输队,缴获全部粮食、布匹。6月,又在老闸口拦截日军满载食盐,准备运往长沙、湘潭的3条民船,当场截获3条盐船。
获知驻白水车站日本宪兵到处搜捕抗日军政人员时,六支队派出一支游击队夜袭日军宪兵据点,接着又袭击塾塘乡维持会的日军。为了配合南下支队主力渡过湘江,六支队痛击湘江敌艇,在樟树港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打掉了日军的兵站,击毁敌运输艇3艘。
自南下支队入岳后,给予日军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六支队就这样与日军及所支持下的伪军,进行了大小战斗数十次,“像一颗钉子,钉在敌人的要害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期间,地方武装奋起抗日,人自为战、村自为战、遍地开花。这些规模不大的“星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像这样规模不大的“星战”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岳阳境内先后有抗日游击队、自卫队、义勇队等地方群众抗日武装50余支,约万余人,先后对敌作战115次,打死打伤活捉日伪军少将以下官兵11000多人,缴获枪支600余支(挺),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
深怀大义 民间忠勇书写抗战传奇
抗战期间,岳阳处于湖南抗战最前线,是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前沿阵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大岳阳民众同仇敌忾,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秋,日军侵略者进犯临湘,在长达7年的盘驻中共烧毁房屋4万多栋,杀害平民2.5万余人,抢劫财物价值5亿余元。一时间,国仇家恨激起了临湘群众强烈的反抗之心。
今年84岁的临湘五里牌乡人万辉先回忆起当年村里的抗日活动,依旧记忆犹新。尽管当时他还只有9岁,但因为父亲万作舟是一个积极抗日分子,亦是当地清龙乡第八保保长,所以他从小成长在浓厚的抗日氛围中。
说起父亲的勇猛岁月,老人家的记忆匣子倾泻而开。1943年冬天,一个鹅毛大雪的早上,一队十多人的日军运着数十担粮食,往五里牌路上走来,准备运往鸿鹤岭山上的指挥部。消息不胫而走,准确地传到了抗日志士万作舟耳里。
得到信息,万作舟及时派人把敌军消息送到了抗日游击队中队长卢福林的手里。于是,30人组成的队伍仅仅半个小时就跑了二十多里路,到达设伏堵围的目的地五里牌乡花桥村李家湾后,立即挖壕沟,做掩体。大雪纷飞,越下越大,很快就将已经挖好的三十多个掩体覆盖得一片雪白。“各就各位”,卢中队长一声令下,大家一齐进入掩体。万作舟主动请缨,一人进入掩体对面的树林,选择了一个适宜观察的地点蹲下。说时迟那时快,正当日军踏入游击队的伏击圈时,卢中队长的驳壳枪响了。一声喊打,机枪、步枪和手榴弹一齐向着日军开火。日本兵猛地一惊,顿时乱了套。掩体内的战士们一齐冲下,不到三分钟,战斗就结束了。一举消灭了15个侵华日军。
湘北抗战的胜利与深怀民族大义的岳阳人民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分不开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至少有5万余名岳阳籍青年应征入伍,为中国军队输送了大批兵员。八路军、新四军中有大批岳阳籍的指战员战斗在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战场。抗战后期,有1万余名岳阳籍青年参加了在湘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九战区国民政府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据统计,抗战期间岳阳境内先后有抗日游击队、自卫队、义勇队等群众抗日武装50余支,约8000余人。他们共对日作战115次。为了支援守军的抗日斗争,岳阳人民还节衣缩食,为九战区几十万大军提供了大批军需粮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