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话术”推销保健品涉案200万元,岳阳电信诈骗团伙被一锅端
作者:    来源:天天快报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0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一套民房,多台电话机,不停用虚拟号码向全国各地拨打推销电话。在推销人员的口中,这些所谓的保健品无所不能。5个月时间里,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人被骗,涉案200多万元。

2017年9月初,这个以电话推销保健品为名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11名成员被岳阳楼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可疑报警 查出诈骗团伙

2016年10月,一名女子因为纠纷来到岳阳楼公安分局某派出所报警,她和丈夫等人在岳阳某小区,租用了一套民房,专门用来电话推销保健品。女子反映的情况,立即引起了民警的注意。

民警随即赶到出租房,里面的情况让民警大吃一惊:房间里不时传出电话的声音;桌子上摆放着多台电脑,多名男女不停忙碌着。民警随即将房间里的人员控制,对现场进行搜查。

在初步掌握了情况后,民警将这些人员带到公安机关进行讯问。警通过调查发现,这是一个专门利用电话销售保健品的电信诈骗团伙。



为了牟利 入股成立公司

2016年3月,杨某夫妇决定成立保健品“销售公司”,之后与刘某夫妇、唐某夫妇、陈某夫妇等人商议,以家庭为单位各出资7万元入股,所获得的利润均分。随后,他们租赁岳阳市某小区的一套房屋作为办公场地,同时租赁广州市天河区一民房作为劣质保健品储存仓库,购置了电脑等设备,从事电话销售保健品。

该团伙分工明确,俨然一家专业化公司。有人专门购买客户资料和伪劣、低价保健品,有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有人负责仓库的管理和发货,有人管理管理公司财务,有人负责招聘和员工的培训,有人负责话务员的管理和客户资料的分发。

据警方介绍,这伙人在外地从事过保健品的推销,知道保健品推销是高利润。在此期间,他们熟悉了推销的程序以及各种运作方式。他们觉得,与其替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设下圈套 忽悠骗人钱财

为了获取行骗对象,他们通过网络,非法购买了一些购买过保健品的客户资料。

以保健品冒充药品,捏造事实,夸大疗效,利用非法购买的客户资料,通过“Y3"销售软件平台,虚拟广州本地座机号码拨打客户电话。

冒充“血钻野燕麦”等保健品售后指导老师或者销售顾问,按照编排的“约单”“逼单”“恐吓短信”等固定话术,肆意夸大伪劣保健品治疗功效,诱导和欺骗客户继续购买,或者由话务员冒充医生、医学专家,声称对客户“病症”进行“会诊”或“指导”,诱骗客户购买伪劣保健品。

话务员则根据客户的经济实力、辨识能力自行决定销售价格,并按照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

据警方侦查,该团伙在2016年5月至10月期间,利用欺骗手段非法销售伪劣保健品,销售金额200余万元。杨某等4家股东各分得非法利润10余万元。



接个电话 购买“药品”上当

该团伙进行电话销售伪劣保健品,涉及多个省市,上百人被骗。

2016年8月,李先生在家接到一个推销保健品的回访电话,在电话中,某位自称是男科专家的向他推荐一种保健品,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曾经服用过类似的保健品。电话中,对方称“一个疗程见效”的保证后,李先生花1280元购买了一个疗程的产品。但是,使用该产品后,郭先生却发现完全没有效果。

没有想到,一个疗程过后不久,他又接到一个020开头的电话,对方称是某某公司的,讯问上次保健品使用功效。当他埋怨购买的保健品没有任何效果的时候,对方称他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光服用先前一种保健品效果不大,必须要和其他保健品一起服用,增加效果。为了让李先生相信,对方称可以请广州某医院的专家给他诊断。

第二天,一名女子打电话过来,称自己某医院的专家,专门对他进行问诊。在听完他对自己服用保健品后的反应后,该“专家”得出结论,称他的病情不太严重,只要按照她给出的诊断进行服药,保证可以药到病除。“专家”出一堆和自己病情相关的特征,这让他觉得“专家”还是比较内行。在“专家”的推荐下,他又购买了三种不同的保健品,花费近5000元钱。

之后,他严格按照“专家”的要求进行服用保健品。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过去了,保健品服用完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没有改观。于是,他拨打对方公司的电话。当得知他没有治疗效果后,工作人员开始试图继续建议他购买保健品。

被拒绝后,对方便以各种理由进行搪塞,语气中带有明显不耐烦。当他提出要求退款时,对方竟然直接挂断了电话。发觉自己上当了,李先生便向公安机关报案。



使用话术 冒充“专家”忽悠

据嫌疑人交代,他们电话推销保健品,话务员使用的手段就是冒充所谓的“专家”“主任医生”等进行忽悠。

据该团伙成员介绍,“话术”主要流程内容是:打通电话后,先自我介绍是广州某公司的工作人员。接着,以关心回访客户患者名义,询问服用该公司的某保健品后的效果和反应等情况。

然后,视情以给患者调整用药为名,再忽悠客户,推销其他药物,称如果再配上服用这些药物效果会更明显、更好,以此骗取客户信任,向客户推销购买更多的药物(实际有的是保健品),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为了将保健品卖出,“推销员”都会准备一本推销保健品的“话术”,有针对性地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客户被“忽悠”后,便会以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价格进行购买。若没有购买,“推销员”也会尽量多地了解客户信息,为之后的诈骗积累信息,进而加大诈骗成功率。

该团伙中,所谓的专家、主任医生等都是骗人的。其实,从事电话推销的人员,连基本的医学知识都没有,大多是初高中文凭,没有任何医疗方面的资质。



为了让人相信,他们便冒充医生,专家、教授,根据诈骗脚本,以一对一诊疗的方式,骗取事主购买劣质保健品。通过电话回访,一步一步引诱深入,有恐吓也有安慰,慢慢令当事人上当。

检察官提醒:岳阳楼区人民检察院副院长唐亮负责该案件的起诉工作,他对市民如何识别保健品电信诈骗和预防提出了建议。

他介绍:“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可能有“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市面上的保健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良商家在出售保健品时都手持“话术”忽悠客户,将保健品效果夸得“包治百病”,引诱客户购买。

市民在购买保健品时要通过正规渠道并认准正规保健品标识。同时要加强对自身信息的保护,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别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

唐亮总结了保健品类电信诈骗有明显的特点:利用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以网络电话为载体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方式多样,可分解,可综合,运用灵活。纵观本案,诈骗者使用了“冒充教授”“专家会诊”,诈骗对象重点锁定为患有疾病的中老年人。

检察官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药”到病除的夸大宣传,有疾病应到正规医院治疗。 遇到电话推销决定买药前,可以与亲属商议,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现被骗后,应及时报案,使犯罪分子得到法律的制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