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打捞岳阳的城市记忆
作者:    来源:海惠云商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01日    责任编辑:美崽
打捞岳阳的城市记忆

  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留存记忆的载体。在城市中徒步旅行,便是一个读取记忆与植入记忆的过程。

  我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我在汴河街岳州窑微缩博物馆前随机抽样了50名游客,问题很简单:“您游完岳阳以后留下了什么记忆?”他们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除了一座楼,什么记忆也没留下。”我随即调查了50名健身的老岳阳市民,他们却如数家珍:“岳阳楼啦、洞庭湖啦、慈氏塔啦、君山岛啦、城陵矶啦,咯些地方就好比岳阳的身份证,走到哪里都忘不落……”“南正街的豆子糕啦、岳阳饭店的烧麦豆皮子啦、岳阳酱厂的兰花萝卜啦、巴陵面馆的肉丝面啦,那个味道真的是好,现在想起来都涎直飚……”“洞庭湖里的银鱼啦、君山岛上的银针啦、团湖里的湘莲啦、老君山酒厂的龟蛇酒啦,送给外地人几得喜欢,牙齿都念落……”“吊桥土桥梅溪桥,东茅岭奇家岭金家岭,从我的爹爹的爹爹的爹爹那个时候起咯些地方就叫咯喳名字,如世今一冒得桥二看不到岭,哈起些火柴盒子,冒一点老岳阳的味道哒……”

  我随机又以同样的问题去问35岁以下的岳阳市民,令人惊讶的是,如一张白纸,他们居然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没什么记忆。

打捞岳阳的城市记忆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现代化的必然,但深究下去,却暗藏着城市沙漠化的隐患。历史上由于岳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与水患频发,文字典籍或毁之于战火,或失之于洪灾,让一座记忆本来完整的千年古城变得记录残破;加之早些年城市化过程中对历史的忽视,不经意间更让这座往事越千年的古城从此变得记忆残缺。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地标,显然是记忆最容易沟通和依附的根据地。城市一旦失忆,便割断了城市与历史的文脉和地脉,这两脉就好比人的动脉和静脉,脉断了,人和城也就亡了。

  其实,城市的发展,阵痛是难免的,但如果让那些与一代人记忆有关的城市地标全都消失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怀念和追忆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模糊,最终导致人们对这座城市感情的日益荒漠。

  我们扪心自问,巴陵古城,我们还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

  毋庸置疑,岳阳是一座能唤起人记忆的城市。但为什么到过岳阳的人离开以后会集体失忆呢?我想,这与我们的城市缺乏创意有关。

  许多年前我去过一趟法国,花了很少的钱买了四样东西:绘有莫奈“睡莲”的瓷器、印有香榭丽舍大街风景的杯垫和设计成葡萄酒瓶及法式长棍面包造型的冰箱贴。这么些年过去了,只要看到它们,就会让我想起在法国的那段往事。

  反观我们岳阳,二十一世纪以前最能唤起我们岳阳记忆的土特产除了银针、银鱼和湘莲,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还是这老三样,包装不上档次,吃了喝了盒子一扔,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便消失了。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常常想,我们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载体, 透过它人们能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甚至未来的心跳,一落眼就能够与这座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并且通过这种神交式的精神对话,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

  走进位于湖滨党校教会山上的岳州窑陶瓷文化研究所,迎面四个大字让我醍醐灌顶:“瓷禅一味”。禅的味道即烟火的味道。城市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感官和岁月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的载体,必须能调动人体的五官,随这些有着城市肤色、故乡味道、历史沉香、市井声音、岁月嚼劲的记忆物品一解“乡愁”……

  这个载体非岳州窑莫属了。

  岳州窑虽然早已消失八百多年,但她一直活在老岳阳人的记忆当中。

打捞岳阳的城市记忆

  自东汉点火的岳州窑肤色源于商周,成熟于隋唐。取“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者般颜色”,寄予了百姓对政治清明的一种渴望。茶圣陆羽云:“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这与巴陵郡先忧后乐的城市肤色“盛世天青”是一致的。最难能可贵的是那入骨难销的故乡味道,置于融入了青铜礼器元素的岳州瓷中的银针、银鱼或湘莲,茶香袅袅,洞庭味道。手绘于窑器表面的《政通人和图》,茶巷子、鱼巷子街巷林立,敲糖的、磨刀的川流不息。对此《岳州印记》做了极为详尽的罗列:

  “大脚板,走四方,走不出洞庭渔米香。百香园花鼓一开场,斑竹一滴泪断肠。柳毅传书不为羊,想死了龙女做新娘。君山银针茶色黄,三起三落好沧桑。吕洞宾最好龟蛇酒,兰花萝卜银鱼汤。喝得五胡子不认得六胡子,跑到街河口敲梆糖。敲完梆糖踩高跷,呷了顶糕呷发糕。望着绿豆皮子涎直飙,闻到长乐甜酒心发烧。粽子好呷肚子胀,鱼巷子茶巷子有蛮长。湘阴的藠头销东洋,乾明寺圣安寺香火旺。岳州窑开云飞扬,湘妃瓷玉惊秦皇。一怒之下封君山,太平军大败曾国藩。火速平江调酱干,开胃提神再决战。塔吉布肚子里长油蔓,光复岳州靠青砖。从此吊桥冒桥吊公瑾,东茅岭金家岭冒“衣领”(一岭)。剩下一口桃花井,岳州扇上填风景。搭帮贬官藤子京,无楼无记景无心。心随夕阳走四方,一路走来一路望。望断秋水天尽头,牵挂藏在黄昏后。无法断乡愁,夜夜岳阳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拼接城市记忆的精神载体,其意义在于打捞该座城市的沉底记忆。岳州窑的复兴以及“岳州印记”的开发,链接和绵续了今日岳阳的历史记忆和前进轨迹……

  要让一座城市的记忆“活”起来,光有载体是不行的,采取强迫方式唤醒的记忆宛如通俗歌曲,只能是昙花一现。记忆的产生依赖于文化的沉淀,而文化的沉淀需要历史,需要传递,也就是说,要文以载道,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明白,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而不是放在罐子里,保护起来。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互动,城市记忆方能留存得更为鲜活生动。岳阳楼之所以留名千古,不是因为楼,而是因为《记》。岳州窑的复兴,无疑吸收了这样的经验。《新岳阳楼记》、《岳州窑记》、《岳州茶记》、《岳州扇记》……每一《记》都让人宛如回到了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的巴陵郡,岳阳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寸肌理、每一件物产、每一线屋檐……不知不觉,记忆便在阅读之中顺着历史的脉络汩汩蜿蜒。

  盘点岳州窑和《岳州印记》的成功,实际上是民间产业化推广本土文化的成功。老房屋终究会被新高楼取代,但它们的影子不会被切断。把这些影子以故事的形式附着在岳州瓷这一岳阳文化大厦的主干,便复活了一段生动的历史记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