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岳阳老党员系列报道之四
九旬老党员一颗红心永向党
在《新疆日报》工作期间,曾采访过开国元帅朱德
92岁的老党员高光强老人
策划: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丘脊梁 采写: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瑜
他,年过九旬,党龄已有70年,经过战火的考验,岁月的洗礼,对党的忠诚依旧,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未改。他是家住雅园小区的92岁老党员高光强。7月4日,记者来到高光强老人家,跟着他回首了那段难忘的时光,感受到他那颗永不褪色的闪闪红心。
22岁,秘密加入共产党
1926年,高光强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双头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教员。受到父亲的影响,高光强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学校里读书识字。可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山西,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光强所在的学校也被解散了。
1945年,在解放山西赵城县城时,高光强参加了太中支前工作队,他被分配保护南城门外的一个棉花仓库。仓库外有一根电线杆,杆上面装有三个白色绝缘物体。他和战友决定把它们取下来,两个伙伴稳住杆根,高光强爬杆摘取。当爬到8米高时,底部传来一声巨响,电线杆突然倒地,高光强被甩到10米以外。等他反应过来,才发现电线杆底部被日本鬼子埋了一颗地雷,稳杆的两个战友一死一伤,高光强侥幸捡回一条命。
1945年5月,高光强响应号召,奔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政大学,投入全民抗战的洪流,在太岳解放区从事宣传文教工作。1948年,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新生活的高光强申请加入共产党。那是1948年11月的一天,经过县委讨论,他被批准加入共产党。“那时候入党,没有什么仪式,就是大家偷偷开了个黑会(地下组织活动,党员随时随地在隐蔽地方集会),只是简单地填了一个表格,在一个草纸本上写上名字。”这一笔一划,写下的又何止是一个名字,更是写下年轻的高光强对党的认同与忠诚。
投身宣传战线 记录新疆发展
“当时很激动,感觉有了组织,有了依靠。”加入共产党后的高光强,工作积极性更高,努力提高政治素养。1948年,高光强调往山西《晋南日报》当记者。西安解放后,调至《西安日报》当记者。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高光强又跟随王震将军从酒泉乘飞机飞往迪化(今乌鲁木齐),接管《新疆日报》,这一干就是10个年头。
在新疆工作期间,高光强时刻不忘自己党员身份,深入一线采访,记录新疆发展。一次,高光强到新疆米泉县三道坝地区采访当地水稻丰收情况。米泉县委派一匹马给他,他骑马只身前往。由于不了解当地的地形,走到一片沼泽地的高光强,马陷入淤泥里面,前进不了,后退不得。当马身一步步下陷,只剩马头时,急得满头大汗的高光强抓住旁边一根草杆,跳下马才一步步逃出泥潭。
还一次,高光强驱车前往地处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县采访,汽车在几千米高的贡格尔高峰行进,汽车爬上大坡,下坡长而陡,方向盘失灵,高光强和一个摄影记者被摔在十米外的小河道中,侥幸捡回一条命。
在《新疆日报》工作期间,高光强采访了开国元帅朱德,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历史名人,并多次跟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去各地采访,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反映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新闻作品,记录了新疆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随后,高光强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又名新疆广播电视局),担任党组成员,总编室负责人。接着,高光强又调任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直至1986年离休。
离休后定居岳阳
感受岳阳翻天巨变
因老伴是岳阳人,1986年,离休后的高光强和老伴一起来到岳阳生活。他每天必看新闻,阅读《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报纸,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还时常和老伙伴们一起打打麻将,老年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他还学会了用IPAD,用微信和老战友一起视频聊天。
离休后,他和老伴去了朝鲜、缅甸、美国、英国等国旅行,旅行过程中,他用一个老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的文笔,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一日党员,终身榜样。高光强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尽管离休已30多年,依然坚持活跃在党组织活动中,热心党员公益事业。“高老从烽火硝烟的年代走来,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刻关注党的建设,紧跟党的步伐,值得后辈们尊重。”岳阳市老干所离退休干部支部书记万卫国告诉记者,高光强经常受邀去岳阳市老干所给后辈们上党课,讲传统,谈见闻。
“来到岳阳32年,见证了岳阳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光强说,现在岳阳正以“一三五”基本思路,全力建设湖南发展新增长极,作为老党员,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