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长江信息报记者 张小弓 通讯员 陈勤)有数据表明,高危急性胸痛病人每推迟1小时抢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10%。胸痛中心就是这样一条救治急性胸痛病人的“高速公路”。自2015年开始,全国陆续建立了181家胸痛中心,遗憾的是,湖南仅有湖南省人民医院1家。
而这一次,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再次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5月31日,市一医院召开胸痛中心建设启动暨胸痛中心建设规范与认证培训会,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院长唐敏在启动会上表示,胸痛中心建成后,通过救治流程向前延伸和内部再造,通过与基层医院及120急救中心的密切配合,尽量压缩中间环节,为急性胸痛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通过规范急性胸痛病人的诊治流程,全面提高全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救治能力。
急性胸痛救治堪称与死神赛跑
广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医学博士、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主任易绍东应邀出席了启动会,他介绍说,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胸痛疾病。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从发病到血管疏通,时间越短则生存希望越大,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去。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仅有5%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易绍东表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如一些患者急救意识不强,出现胸痛、恶心、出汗等症状后,第一反应往往是“忍耐”;一些年轻患者不相信自己可能患有心脏病,觉得胸痛症状会自行消失;还有些老年患者夜间突然发病,由于不想打扰家人便等到天亮再就诊,因而耽误了救治。
即便是患者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在传统救治模式下,患者到医院要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并确诊,再获得进一步治疗,许多患者因为漫长的就医过程错过了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救治时间,就能把握抢救的主动权。”市一医院院长唐敏说,“胸痛中心就是一个缩短患者救治时间的系统工程,从院前急救、院中救治等方面建立一套健康教育、患者监控和紧急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开启救治新模式
作为市一医院打造急危重症区域救治中心的重要构成,胸痛中心以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为主力军,同时与院前急救、医技辅助科室有效衔接,旨在凭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以及规范化胸痛诊治流程,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据了解,市一医院是湘北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是湖南省区域性医疗中心,承担着湘北地区主要的急危重症抢救任务。该院的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均为区域性优势专科。心血管内科是湖南省重点专科,是岳阳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临床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挂靠点,2016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手术位居全省前三。急诊科则是湖南省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岳阳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是湘北地区技术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的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以及危重病人救治为一体的急救中心。
唐敏介绍,以上述两个“拳头”科室为核心成立的胸痛中心,为急性胸痛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了快速诊疗通道。胸痛中心与普通急诊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要耗费很多时间。胸痛中心成立后,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中便可得到初步治疗,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入院后可绕过多个环节直接进入心导管室,最大程度地争取了抢救时间。
实现从家庭到医院无缝对接
在启动会上,唐敏着重强调了胸痛中心建成后将加强与120急救中心和非PCI基层医院的全面合作,也大致勾勒出了市一医院胸痛中心的蓝图。
目前,很多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会先到基层医疗机构治疗,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急救。这便是患者首次医疗接触。以往,患者来到医院后走完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后才能服药。而胸痛中心建成后,会将急救行为前移,在首次医疗接触中基层医生或120急救医生就会立即为患者做初步检查,并将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由胸痛中心专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会诊意见,一旦确诊,医生会立即让患者服药,争取抢救时间。患者确诊之后,医生会立即启动心导管室准备手术,患者入院后可从救护车直接入心导管室进行手术,争取最大的抢救机会。
“在每个关键节点,都将会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唐敏说,从4月19日开始,岳阳市一医院东院按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要求试运行,截至5月20日,共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19例,全部是先手术后缴费,手术成功率100%。随着市一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日益完善,将全面提升我市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惠及更多急性胸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