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公益

护童二十载 老师手牵手造“最美人墙”
作者:秦松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2日    责任编辑:汤嘉

下午3时40分,一辆辆校车从海珠区康乐小学驶出,副校长刘建敏带领10多位值班老师在校门口手牵手排成两排“人墙”,将杂乱的交通临时截断,目送学生们安全离校。这是平常的一幕,却连续上演了近20年,这堵“最美人墙”成为了康乐村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康乐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商贸发达,人流很多,街道上搬运货品的车辆川流不息。康乐小学正是位于这座繁华而喧闹的城中村中。

  “我们学校现在共有42个班,学生人数超过1800人,七八成以上都是来穗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最远的孩子住在大沙头附近。”康乐小学副校长刘建敏说,“刚开始的时候学校有10辆校巴,负责孩子们的日常接送;如今随着生源逐渐向周边靠拢,校车数量有所减少,但依旧有6辆。”

  记者走访发现,康乐小学并不大,除了教室外,公共的室外活动空间仅有两个篮球场和两个羽毛球场,但这方天地俨然成为了来穗务工人员子女的天堂。

  老师手牵手造“最美人墙”

  康乐小学位于康乐中约南新街99号,周边各类生活商店、小型厂房密布,街上则是人流混杂,除了骑着各类代步车的市民外,还有小车、货车来来往往。老师们为了孩子的安全,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放学时,老师手牵手排成“人墙”,将交通临时截断。

  “其实刚开始我们也想过其他办法,比如设置临时性护栏、向街道办求助等,但最后发现,还是人为疏导最高效。”刘建敏说,“一方面,有人在时,车辆都会主动让行;另一方面,即使有什么不解,老师们也可以及时在现场跟行人、车主沟通,效率会更高。我们曾经组建过家长护送队,但孩子们的家长绝大部分在入校、离校的时间点都特别忙,没法坚持下来。”

  据介绍,该校全体教职工近百人,所有教职工都要参与接送孩子,还设置了专门的排班表,一般来说每个人一周都会轮一次。而每天在校门口迎送孩子的教职工不少于10人。

  “最美人墙”已坚持近20年

  只要是正常上课的日子,每天早上7时半和下午3时半左右,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临时疏导交通,让校车平安驶入或驶出。该校成立了20年,如今,这种“传统”也已持续了近20年。“下午放学还好,车几分钟之内就全部开出去了;早上就会麻烦一些,因为校车是一辆一辆从不同的地方驶来,我们的老师就会在校门口等候大约半个小时,车来了就去疏导交通。”刘建敏说。

  “人墙”组成者之一的邓老师认为:“这样做既能保护孩子们,又能以身作则让他们养成安全文明的好习惯。”邓老师负责该校的后勤,来学校已经3年,每天下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护送孩子们离校。老师的行为也感染着周边的街坊,“街坊们现在都见怪不怪了,还很支持我们,有时候我们人不够,他们还会帮忙疏导。”

  学校对面一家档口的档主对这一幕印象十分深刻。“我来这边几年了,只要当天上学,老师们就会出来排人墙疏导交通,很负责任。”她说。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为九个学生留守的“大山园丁”:教育是最好的扶贫
​55岁的宋长城俯身蹲下,背起3岁的焦少婷,吃力的站起来,另一只手牵起3岁的候铭。3岁半的王思晨、4岁的焦少妍、4岁的龙吉凤、4岁的黄清媛、5岁的焦璐程、5岁的候杰、5岁的黄立婵依次排好队跟在宋长城身后。
最火资讯
大山里的“袖珍”学校 只有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学生
“我在田咀小学从教21年了。12年前,我唯一的一名同事也退休了。现在学校里只剩下我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随着山区移民工程的实施,想必过不了几年这里也就没学生了吧。”
23家公益机构携手 约定守护1%绿水青山
11月24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联盟由23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旨在配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聚合公益机构力量,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并期待能够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国土面积。大会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200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公益机构、保护一线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退休大学老师住陋室 却捐出230万元修缮小学
何元乡莽王小学距离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县城约28公里,学校里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423人,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资源紧张。前几天,县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这将为学校带来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