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公益

符良玲,用爱点亮戒毒人员新生命
作者:胡婷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4日    责任编辑:高大智

image.png

初见符良玲,是在她的办公室里。她极瘦,脸色也有些苍白,不停地来回踱步打电话对接工作,时而眉头深锁,时而神采飞扬。符良玲是海口市美兰区海甸街道禁毒办副主任。六年多来,她投身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走访帮教、就业安置、低保办理等工作,把握全、异、情、诚、实、新“六字真经”,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当亲人,为他们回归正常生活而不厌其烦地奔走,用爱和尊重引导他们走向新生,为社区稳定和谐奉献了一份力量。在网友的投票推举下,符良玲登上了2017年6月的“中国好人榜”。

    “我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符良玲的家离办公室很远,她几乎每天都是五点多就起床,简单的早餐后就赶着上班了。她笑着说,“我的一天基本上是三步曲,工作、吃饭、睡觉。”她的语气中并没有一丝无奈,反而露出一股自豪感来。

    符良玲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戒毒(康复)人员身上。作为一名基层的禁毒办副主任,她的工作是繁重而琐碎的:上网了解、核对信息,走访帮教对象,与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并为他们制作档案、申请低保、协调安排就业……“玲姐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即使回到家,也还在不停地打电话开展工作。”符良玲的同事说。

    超长的工作时间背后,是符良玲对帮教对象倾注的一腔热血。戒毒(康复)人员是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和自己的生理、心理抗争,还要面对社会上异样的眼光,以及工作技能缺失等种种困难,很容易受到打击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走上复吸之路。只有及时准确了解他们的情况,不断地帮助和鼓励他们,才能使他们慢慢走上正轨。符良玲不断地奔波,深入社区,走访社区民警、村居干部、辖区群众和戒毒帮教人员家属,了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思想动态、交友情况、经济来源,工作生活等基本情况。她对帮教对象的情况了如指掌,谁今天该回来尿检,谁最近情绪波动比较大,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一发现出所人员,便第一时间列管,生怕自己不小心漏掉了哪一个人。

    2017年5月8日下午,符良玲正在与派出所电话沟通工作对接情况,话说到一半时,头突然一下扎到了办公桌上,晕倒了,同事们立刻将她送往医院进行抢救,诊断结果为消化道出血。

    而住院的第二天,她又开始一边吸着氧气,一边用手机处理戒毒人员的各种问题了。在医院的十天里,她就这样通过手机处理大事小情。十天过后,她极力说服医生让她提前出院。医生最终同意了她出院,但要求她必须呆在家里休息,过段时间再来医院复查。为了能快点出院,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她一口应下了医生的要求,但出院后,她很快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将医生的忠告完全晾到了一边。“去医院又要浪费很多时间,排个队都要等很久,所里那么忙,事情那么多,哪里有空去啊。”她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一提到帮教工作,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符良玲不由得感慨道。

    用心探索帮教模式 从无到有

    2011年,符良玲刚到海甸街道禁毒办时,海甸街道被挂了绿牌警告,是“戒毒重灾区”。大会上,海甸街道也是被公开批评的对象,这让符良玲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暗自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脱掉这个重灾区的帽子!” 然而,符良玲当时一点经验也没有,“而且一开始很胆小,内心很脆弱,别人声音大一点我都想哭。”办事处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禁毒专管员,要从别的岗位“借”人帮忙。这该如何开始帮教工作?

    符良玲没有认输。她开始留意海口市禁毒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并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工作经验,“然后强行逼自己用大脑去记。”每次参观结束,符良玲就赶紧找个地方坐下,拼命回想看到和听到的,把值得学习的内容立刻记录下来,生怕自己回到家会忘掉。

    通过这种“笨办法”,符良玲慢慢学习,再结合海甸街道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渐渐地,她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帮教工作经验——全、异、情、诚、实、新“六字真经”。“全”,是在掌控底数及现状上求“全”,不漏管,不失控。“异”,是在制定帮教方案上因人而“异”实施戒毒帮教。

    “情”,是真情实意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视为“娘家人”。“诚”,是用诚心让戒毒帮教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实”,是解难题,办实事,踏踏实实做事。“新”,是大胆创新戒毒帮教模式。面对帮教对象的物质感谢,符良玲是坚决推辞的,实在推辞不了,就把送来的米和牛奶等折算成钱,一分不少地还回去。

    针对家境贫困,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帮教对象,符良玲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就业安置、职业培训、低保办理等工作。30多岁的阿翔(化名)刚从戒毒所出来时一贫如洗,没有工作技能,当符良玲劝他来康复中心时,他开口让符良玲“滚”。符良玲不顾他的恶语,耐心引导鼓励,并奔波于各部门为他开证明、办手续,终于为他争取到小区保安的职位,还促成了他的婚姻。

image.png

    针对家庭负担重的帮教对象,符良玲扩展帮扶范围,解决其后顾之忧。老李月工资1300元左右,妻子多病且无固定工作,母亲年老体弱,女儿在上小学。符良玲多次奔走民政部门,为他争取补助金,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他妻子找了份清洁工的工作。

    刚开始时符良玲几乎每天都忙到半夜两三点,经过她夜以继日的努力,2011年底,海甸街道就摘下了“重灾区”的帽子,2012年被评上海口市禁毒先进,之后的每一年都上了光荣榜。海甸街道禁毒办的工作状况也渐渐好转起来,目前,总共有7个专管员。2016年,共安置就业49人,落实临时救及重大医疗救助8人,法律援助2人。

    只要有她在 就有希望

    不久前,戒毒(康复)人员阿勇(化名)的妈妈由于照顾丈夫太过劳累而突然晕倒,阿勇急忙将母亲送到医院。母亲进了急救室后,他整个人一下子颓了下来,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支撑。他下意识地伸手掏出手机拨打电话,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符良玲,而符良玲也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医院。“从所里面出来的人都把玲姐当成亲人,只要有她在,就有我们这一帮人的希望。”阿勇说。

    阿勇2011年戒毒成功,家境贫寒的他有个瘫痪十多年的老父亲,母亲身体也不好,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阿勇一个人身上。刚开始,阿勇对生活毫无信心,对他人充满怀疑,对帮教非常排斥,一直辱骂符良玲。然而,符良玲像一个母亲耐心开导犯错的孩子一样,真诚对待阿勇,无微不至关心他。她和同事们为阿勇申请困难救助,帮他的父亲办理残疾证,逢年过节时还带着礼物去看望他们……最终,阿勇被她的真诚打动,决心重启自己的人生。

    像阿勇一样,很多刚进所里的戒毒人员对工作人员非常排斥,轻则辱骂,重则要拿东西打人。符良玲以极大的耐心对待他们,用真心感化他们,把他们当家人一样。“第一次不愿意开门,我们就隔着大门跟戒毒人员讲戒毒法,讲国家的政策及政府对帮教工作的重视。一次不行,我们再来,第二次不行,又再来一次,直到他们愿意打开那扇门。”符良玲说,“只要他们打开门就有希望。”符良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光亮。

    六年来,符良玲先后主持创建了“海甸阳光青年微信群”“老爸茶”聊天室、阳光青年座谈会等帮教载体,收集和倾听戒毒(康复)人员心声。设立“心愿树”“祝福墙”“荣誉墙” “事迹墙”,用鲜活的案例,让他们真心接纳党和政府,下决心戒断毒瘾。同时通过举办“娘家人”聚会、生日会等活动,拉近了与帮教对象的距离。符良玲主持设立的海甸禁毒帮扶救助基金,由禁毒办工作人员每天捐一元建立起了基金,在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遇到困难时便能够及时给予资助。

    在外人眼里,符良玲就像为帮教对象站岗的哨兵,永远坚守在岗位,默默发光发热,而在帮教对象看来,她就像亲人一样,默默为他们付出,不求回报。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23家公益机构携手 约定守护1%绿水青山
11月24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联盟由23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旨在配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聚合公益机构力量,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并期待能够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国土面积。大会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200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公益机构、保护一线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最火资讯
当我们谈论互联网公益时,究竟在谈什么?
11月23日,由百度公益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平行论坛在成都举办,主题为“当我们谈论互联网公益时,究竟在谈什么?”来自互联网公益平台及公益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互联网带给公益的新发展模式及其发挥的新价值。
爱心动员:4岁孩子的母亲对生命的渴望
家人们都不愿相信检查结果是真的,10月9号又来到了北京妇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经北京妇产医院检查,会诊宣武医院病理,最终结论宫颈癌。9月的19号裴先丽来到北京宣武医院检查身体,经医院全面检查得出结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但4岁的孩子是她最大的牵挂,聪明天真可爱的孩子也是裴先丽对生命的渴望,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天天快乐的陪伴孩子,让孩子享受到应有的母爱。
救人英雄罹患白血病 被救女孩捐款救英雄
“非常感谢羊城晚报等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现在已经筹到42万多元善款抢救我哥哥。”11月24日, 救人英雄庞华新的妹妹庞志玲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了社会各界为抢救她哥哥筹集善款的最新情况,她深感病魔无情,人间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