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2时的北京,寒风刺骨。呼啸的北风刮过,行人都要踉跄两步。但天很蓝,太阳明晃地让人睁不开眼睛。
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栋普通的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穿一件黑色短袖T恤的26岁小伙。他,便是HOLLA(达摩英时)的CEO,陶沙(Eric Tao)。
虽然北京总部的办公室装修布置相对简单,却聚集了五洲四海的国际化员工。没有人能想到,就是在这里,陶沙带领着20余人的小团队,做出了一款全球最大的随机视频聊天APP,范围涵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7月,凭借这一成就,陶沙入围了2017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近日,他更是在短短10天内收购了最大竞争对手Monkey APP,从而创下收购史上“佳话”,引得业内惊叹。
这正好印证了一句话,“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人。”作为90后里的佼佼者,陶沙已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并用自己的产品变革着全球00后们的社交方式。
成长轨迹
从小接触和痴迷编程
获得美国高校全额奖学金
和红星新闻记者见面时,陶沙刚刚结束一场会议,墙面白板上,留下了刚刚书写过的英文会议关键词。端来一大杯奶茶,他用左手腕上佩戴的iWatch对手机设置静音后,开始对记者侃侃而谈。
陶沙1991年出生于南京。他的成长路径,可谓是大多数“码农”的典型。
从小学开始,为了争取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保送名额,陶沙便加入学校竞赛班,从小接触编程、备战计算机奥林匹克赛。二年级时,父母买了台电脑供他钻研,“当年一小时4块钱的网费,”陶沙回忆, “用56k的‘猫’上网还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
虽然很小就有电脑,但痴迷于编程的陶沙,却连游戏《仙剑奇侠传》都没有通关过,“说实话有点惭愧。我会用电脑干一些不同的事,比如研究建网站之类,而不只是玩游戏。”
父母在教育上的付出没有白费,获得过省一等奖的陶沙如愿以偿进入南外,也正是在这一懵懂阶段,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尝试。
读初三时,谷歌的Gmail邮箱刚刚出来,“非常洋气,很多人都想有这样的邮箱。”由于是谷歌注册较早的一批开发者,陶沙手中有些邀请码,因此便建了网站把邀请码放上去和网友分享。“但我的数量有限,因此其他人也可以上传和别人分享,互换免费网络服务。”通过在网站上放广告的方式,陶沙尝到了一些甜头。
彼时,陶沙还加入伊甸园字幕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字幕组里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随机视频聊天网站Omegle和Chatroulette相继出世,给予了这个好奇少年初窥广阔世界的机会。
凭借出色的成绩,高中毕业后,陶沙不仅拿到了“美国本科第一工程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录取通知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就读计算机科学专业。这一选择,为他将来的休学决定埋下伏笔。
陶沙坦言,当年择校时他还被一些名校录取,但为了奖学金和实现财务独立,他选择了这所学校。“当拿着家里的钱去读书时,你会觉得这是种任务,需要好好完成。”
大学里的陶沙为了减少经济依赖,做过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为学校拉过赞助,经常打电话请人为学校捐款;也曾当做学校“家庭作业辅导热线”,专门接听和解答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问题,他坦言“很有挑战性和锻炼人”;还曾因为英语好,被老师安排教其他同龄的国际留学生英文;此外,他还到知名互联网初创类团队、上市网络公司里做过项目。
大三那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回国创业。
回国创业
第一个项目只维持不到一年
火车上写程序,青少年里迅速蹿红
在创业的几个月前,陶沙便听了不少励志故事:“某某的公司创立不到一年完成上亿融资,还有那和我一般大的某某和业内响当当的大V谈笑风生……”
那一年是2014年,被称作“中国创业元年”,和互联网挂钩成为创业新常态。在陶沙看来,那更像是疯狂的一年,“所有人都在找融资,都在投钱,而我也是这个疯狂年代的产物之一。”
在幸运融到资后,陶沙毅然加入了这股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中。“我当时特别好奇和冲动,想知道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我想去参与,去探索,不留遗憾。”
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蓝鲸直播。该项目先后完成两轮融资,第二轮达到百万级美元。但遗憾的是,维持不到一年后,陶沙决定终止项目。“生意是门好生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陶沙如此总结道。
初创的失败,难免让人沮丧,陶沙也经历过无数个夜晚的失眠和煎熬。“一年之后,我发现我还是陶沙,并没有离之前提到的那些创业成功者更近一些。”
但陶沙依然坚信,移动端视频社交产品仍是未来的流行趋势。2015年、2016年,是手机性能及带宽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一年,“老百姓可以用手机看视频,用4G看视频也不会贵到天上去。”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琢磨和思考,陶沙终于又有了新的灵感。在一次南京到北京的火车上,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他便写出一款移动端随机视频聊天APP的程序Demo(小样)。2016年末,陶沙及团队终于推出了HOLLA的正式版本。
只要轻轻点击,HOLLA便运用随机配对系统,让用户以最快速度和全球各地的人建立视频聊天。“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让你足不出户就可看到世界各地的人,直接对话。”
这让HOLLA在极为依赖社交网络的青少年一代里迅速蹿红。2017年5月,HOLLA进入美国社交软件榜前30;8月完成20亿用户配对。如今,HOLLA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使得HOLLA赢得上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每年有几千万元的可观收入。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7月,他入围了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名单。2017年11月,HOLLA还完成了对澳洲同类竞争对手Monkey软件的收购,这使得HOLLA在随机视频细分领域中占到了超过90%的份额,几乎占据统治性地位。
成功背后
坚持和整个团队的付出
关于艰辛,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是我创业的第四年,如同上大学一般,这可能是最后毕业的一年。”陶沙称,这四年他积累了许多经验,包括做事方式,在团队构建、节奏把控、如何花钱、怎么招人上,他也不断进行着CEO这一身份的升级迭代。
虽然眉宇间仍透露着一丝稚气,但讲起自己对产品、行业的理解,乃至阔谈人生时,陶沙的整个思维都跳跃起来。
“你创造的产品,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正确的切入市场时机、服务了一群正确的人,这几点缺一不可。”陶沙感叹道,如果有一处不对,再多努力也徒劳,因此选择的价值远远大于努力。在互联网创业行业里,努力是家常便饭,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问及创业艰辛时,这位年轻的CEO感慨万千,“此处省略一万字。”
和许多创业者相比,陶沙是幸运的。因为他所遇到的创业者中,有些仍停留在融资阶段,从未走出;有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搞到点钱,却从未做出产品;还有一些人虽做出产品,却从未发出,或“死”在下一轮的融资阶段。“我感觉这个路是蛮难走的,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否去坚持。”
“这个世界接下来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永远无法被完全满足。”陶沙说,其实在创业的第二年他也曾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艰难到他曾蹦出放弃的念头。“当时我可以继续去念书,还有全额奖学金拿,还可以去硅谷找工作。”但陶沙选择了死撑,“因为走投无路的人是最容易成功的。我们这代人的问题,就是有些人是有选择的,但选择太多了。”
放眼自己身边的“创业圈”,陶沙认为,自己并不是最有天赋、最走运或最有光环的人,但他或许是最后一个仍在坚持的人。当然,坚持不经常是成功的方法。陶沙称,产品的成功,得益于整个团队的付出,“我们非常注重用户反应,对用户需求和建议采纳得极为迅速。”
如今,HOLLA除了在北京设立总部外,还在洛杉矶设立了另一个办公室。毫无疑问,这个年轻人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其实很简单,去做就可以了。”陶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