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我们的节日

传承端午民俗展示现代文
作者:周小平    来源:长江信息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9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本报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陈垦 张瑛杰

  端午节到了,你还在家里包粽子吗?门上还挂着菖蒲吗?窗间还别着艾叶吗?你还会扶老携幼去江边看龙舟吗?你还会在孩子脑门上抹雄黄酒吗?

  作为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端午节自2008年1月1日起,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还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但今天,在更多人眼中,这个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端午节,已被简化成“粽子”和“放假”。端午节如何像政府、专家和部分民众所期待的那样,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展示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值得全社会的思考。

  端午是典型农耕社会的产物

  在传统的节日中,端午无疑是个盛大的节日。“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

  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现在的端午节虽然形式上多样,但远没有儿时记忆中的热闹。“变化看似不大,吃的方面食品更加丰富,粽子的馅也越来越多,但民间划龙舟的少了,挂菖蒲、艾蒿的也不如以前多。”民俗学者何培金说,记得小时家家户户包粽子,十里八乡都会组织龙舟夺标,而且都是自发组织的。但现在,虽然每年都有大型的赛事,但普及远不及以前,特别是小孩穿新衣、额头点雄黄的几乎看不到。

  与老人们感受一样,年轻一辈的60后、70后也越来越感觉“节味儿”日渐淡了。在市区一家金融机构上班的熊先生今年40出头,小时候在临湘农村长大。他说,小时候过端午最开心,不仅穿新衣,家里还会给我们红油鸭蛋、黄鳝,还会准备一个香包。“有一年河里举行邻村间龙舟赛,真是热闹,感觉现在的龙舟赛都不及当年的那股劲”。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张中一说,端午节本是农民祭龙神活动,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的产物。“一般在端午期间都是涨水的时候,祭龙神就是大家期盼风调雨顺,这样就有一个好收成”。

  传承精神内核让端午历久弥新

  与多数人的记忆一样,眼下,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传统的节日习俗确实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一些东西正逐渐演变:做龙舟不再是神秘的祭祀,变成了商品化生产;粽子不再是长辈的手艺,大工厂流水线生产并裹上了真空包装;菖蒲、艾叶不再家家皆有,却化作了街边风景……在许多地方,端午节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了些物质,少了些文化。

  “有些传统不仅可以和现代社会并行不悖,还能成为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助推器。端午节的文化传统就有着这样一种助推力量!”何培金告诉记者,“端”是正的意思,“午”同“五”,“五”、“九”在《易经》的数字序列里都代表尊贵的位置,可见端午节地位非常高。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过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可以让中华儿女产生民族认同感。

  在张中一看来,端午节从最初的祭龙神,祈求风调雨顺的活动,向龙舟竞渡和纪念伟大的屈原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从爱乡土、爱百姓,向爱国爱家过程的转变,向崇尚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过程的转变。正是因为加入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个内涵,才使得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这本是发自民间的活动,我们现在应让他回归民间,这也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留住传统习俗,是为了留住背后的精神内核和民族血脉。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比起形式,更重要的是让文化之根不在岁月的齿轮下断裂,而是在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活色生香,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历久弥新。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端午将至 城区粽子味渐浓
  这个月底将迎来一年一度传统节日——端午节,粽子作为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受到市民喜爱,早在这月初,不论是各大超市还是蛋糕店就推出了各色粽子。记者了解到,本周末及往后数日,将是粽子的销售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