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干净整洁的华容县社会救助站,几名儿童正安静地坐在树荫下乘凉,房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辅导着读书儿童的功课,冲洗一新的走廊上一尘不染,宿舍楼前的健身器材也被工作人员擦拭得干干净净,呈现出一片安静祥和的画面。
“哇……哇……”椅子上一名儿童突然的哭声,打破了原本的安静。正在宿舍里收拾房间的周红听见哭声以后,迅速来到该名小孩的面前。“怎么了,党红,是不是又尿裤子了?”“不哭不哭,我马上帮你换裤子。”话音刚落,周红便从宿舍里拿出一条裤子,熟练地为党红换上了。
周红今年46岁,是华容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站的站长。2007年的夏天,周红接到通知,从烈士陵园调至社会救助站。也就是这一纸调令,改变了周红的生命轨迹,打破了她的常规生活,更影响了她的心路历程。
上任第一天,迎接周红的除了12位热情而又质朴的同事以外,还有一群缩在房门后面悄悄窥视她的孩子们。一双双眼睛好奇的闪烁着,其中一个小男孩更是看了又看。她走上前去,拉住他的手,试图与他近距离。“哇……哇……”孩子哭出来的同时,还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周红了解到,这是一个聋哑人。
如果说这个小男孩吓到了周红,那么一旁角落里留着口水两眼发愣,一直傻笑的女孩,更让周红感到震惊。偏瘫、痴傻、精神失常,一个比一个不幸的孩子站在她面前,用最残酷而又现实的方式告诉她,以后要面对的,将是生活在最底层、最孤苦、最无助、最不幸的人群。
“救助站里的孩子,有些是亲人已经离去;有些是身患疾病以后被家人遗弃,如果我再抛弃他们,那他们的生命将没有任何意义。”周红说,刚到救助站工作的时候,她也想过要放弃,但看到这么多不幸的孩子以后,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孩子们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4年5月15日晚上,正在吃饭的周红突然接到电话,一位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在华容县城北路街上。来不及多想,周红放下饭碗,叫上救助站司机毛超后便往城北路赶去。在现场,周红看到包裹婴儿的包袱破烂不堪,打了补丁的地方已经松了线缝,打开包袱,里面躺着一个脐带还在肚子上的孩子。周红一把抱起这个可怜的孩子,心里一阵酸楚。
党婷婷,是周红给女孩取的名字,哪怕她由于生长发育障碍导致面中部塌陷,呈蝶形脸,周红还是希望她能长得亭亭玉立。随后,周红一边悉心照料婷婷,一边积极与省民政厅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与省民政厅联系,在婷婷八个月的时候被送往亚韩整容医院进行治疗,面容有望得到修复。
党静是2005年进入救助站的,由于他平时话语不多,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为他取名叫党静。2009年步入学校以后,周红特别关心党静的学习,平时只要一有空,都会对他进行辅导;每次党静学校的家长会,周红也都会亲自去参加。今年6月,党静从城关镇第三小学毕业,在参加党静的毕业典礼时,细心的周红发现党静是全年级三名文雅之星之一,他的简介被张贴在学校的宣传窗。“有些孩子被遗弃的时候,其亲生父母会把孩子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写在纸上并放进孩子的包袱里;但很多孩子被遗弃时,既没有出生年月,也没有孩子的姓名。”周红说,遇到这种情况,她会为没有姓名的孩子取姓为党,希望他们在党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成长。“虽然您不是我的亲身妈妈,但是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您的恩情是我今生怎样都还不清的。每到母亲节,我都会不自觉的想起您。”今年母亲节期间,周红又收到了“女儿”王星发来的感谢短信。
王星是救助站里面的骄傲。出生才四天,她就被送到救助站,由于生长于特殊的环境里,她从小就比同年孩子要懂事听话很多,20多年来学习成绩一直格外优秀。2008年,王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大学毕业以后,在长沙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该年冬天,王星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开始了浪漫温馨的人生旅途。
王星出嫁那一天,是救助站里的大喜日子。接亲前,周红曾多次在心里对自己说,“女儿”走时不要流泪,不要让她难过。但当王星的婚车缓缓开动的那一刻,周红的眼泪还是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看到流浪人重新找回幸福,任何的付出都值得”
华容县民政局救助站不仅担负着照顾被遗弃婴儿的重担,还肩负着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职能。如果说王星成家立业、党静学业有成是周红感觉最幸福的事,那么看到流浪街头失散亲人的对象回到温暖的家,却是让她最感动的时候,
在救助站的会议室,珍藏着近20本相册,相册里的每一张相片,都真实地记录着周红与救助站里的孩子以及流浪人员在一起的一个个感动和幸福的瞬间。
贺敬凤也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够回到自己的家。
她是哪里人,怎样流浪到华容县的,神智不清的她已经说不清楚。年近六旬的她经历了哪些不幸,也无从查起。200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正在家休息的周红突然接到群众热线,称华容县鲇鱼须镇某村民家门口坐着一位流浪人员,需要立即派人进行救助。
接到电话以后,周红没有犹豫,立即与驾驶员一起开车来到鲇鱼须镇,并找到了该名流浪人员。在现场,周红看到该流浪人员精神异常,瑟瑟发抖,全身上下还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味道。周红当即便将该流浪人员带回了救助站,并帮她洗澡,换衣服,让她安顿了下来。
多少次靠近,多少次沟通,多少次交心,周红终于了解到该流浪人员叫贺敬凤,是“台儿庄”附近人;多少次查询,多少次寻访,多少次连线,周红终于找到了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秦家。2个多月以后,当贺敬凤的女儿秦梅、秦柳将近身照拿到贺敬凤眼前,原本麻木的她开始变得激动,悬起的心也终于落下来了。
张序德是今年3月份被带到救助站的,52岁的他,离家出走已有26年。当周红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张序德位于湖北省公安县的老家时,张序德的妻子以死拒绝将他领回;张序德的儿子也抛下狠话,称谁领回就交给谁抚养。眼看着费时几个月的工作陷入僵局,周红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做张序德亲弟弟的工作,并在微信上与张序德的儿子交流沟通。又过了一个多月以后,张序德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里。
像贺敬凤和张序德这样,通过周红和救助站里工作人员的努力,将流浪人员送回原本的家庭例子,周红已经经历了无数起。每每说起将流浪人员送回家,周红的眼眶都会变得泛红。“当看到不幸的人重新找回幸福,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愿社会多一些爱,愿社会不再有不幸的人”
周红与华容县人民医院、华容县中医院、华容县精神病专科医院签订了医疗救助协议,建立站院联动机制,实行“先救助,后结算”,解决身患疾病的流浪人员的就诊问题。
积极探索、创建独具特色的华容县社会救助管理模式,帮助更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为维护他们的生存权而努力奋斗。周红一直这样讲,也一直在这样做。8年来,她用女性特有的真诚和细腻,用母亲的慈祥与关怀,让一个又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让一个又一个流浪人员找回幸福。“愿社会多一些爱,去爱天生不幸的孩子,去温暖流浪人员;愿社会不再有不幸的人,大家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是幸福的,开心的。”周红说,只要社会需要,她会一直将这份工作做下去,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精力都投入到孤儿、流浪人员的身上,投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中。
她是一名普通的妇女,40多岁的她,有张圆圆的娃娃脸,扎根马尾辫,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她是19个孩子的“妈妈”,是多个社会流浪汉的“保姆”,每天除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外,还要奔赴各地帮助流浪人员,用自己的大爱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她就是华容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站的站长周红。8年以来,她以持久的激情和饱满的真情投入到社会救助中,真真切切地活,点点滴滴地做,默默无闻播撒真爱,谱写了朴实无华、真情动人的人生篇章。
“虽然您不是我的亲身妈妈,但是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您的恩情是我今生怎样都还不清的。每到母亲节,我都会不自觉的想起您。”从救助站走出来,考取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王星饱含深情的话语,是对周红最好的评价,也是对救助人员工作最高的褒奖。□本报记者 张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