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岳阳故事

谢氏好家风 带动一村人
作者:王 金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在岳阳县柏祥镇谢全村,经常会发生这一幕:“革生后天回来,有事要他帮忙的话早点到我屋里来啦,他只待天把时间就走。”

  “要得要得,村里打算搞点建设,正想找他支持哩。”

  来村委会报信的是谢全大屋的谢仲伊老人,革生是老人的长子,在广州办企业。儿子有经济实力,每次回来,老人就提前通知村里和有困难的左邻右舍,“有困难就来找我儿子”。

  村支部书记许主平感慨:别人出了名是生怕上门找,仲爹一家人却是希望有人找,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从来不怕添麻烦。

  谢全村以谢姓先祖谢全命名。600多年前,谢全从临湘迁徙至此,耕读传家。繁衍至今,全村1700多人口,70%以上为谢姓。聚族而居、以和相处的谢全后代,一直秉承谢氏世代口口相传的重教兴文、敢为人先、和谐友爱、纯朴孝善的宗族文明,带动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谢家三郎舅 个个热心肠

  谢革生是谢氏宗族第17代长子,族人为其取名革生,寓意在变革中谋生存求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不甘家乡贫穷落后,成为家族第一批南下广东的打工仔,通过多年打拼,成为一名优秀民营企业家。

  谢革生的父母亲70多岁,却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一直在家种菜养猪,两年前都还在种田。每次子女回来,二老就告诫自己的子女,多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好事,切莫丢根忘本。

  家乡的困境,自小受宗族文化的熏陶,事业有成的谢革生不仅自己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还带动汨罗大荆的姐夫李再荣和弟弟谢三生,一起投身家乡建设事业,投入10多万元,将屋场进行了亮化,成为岳阳县第一个使用路灯的屋场。村里改造一条2公里长的机耕路需数十万资金,谢革生郎舅三人一拍即合,准备承担全部资金,当地群众觉得过意不去,后来象征性地每户出了100元钱,这条改造好的水泥路,通向现有的10个屋场,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谢氏好家风 追根可溯源

  在谢全大屋,谢氏老祠堂尚留存有一间堂屋。不知从何时起,谢氏祖先为了培养人才,光大门楣,由家族出资,在祠堂兴办起义学堂,免费供谢氏子孙念书识字,曾出过尚书、翰林。

  老支书谢模金回忆,旧时,他也在这里读书,直到解放后将祠堂改成大队粮仓,并废除义学堂建起了公立学校。在解放初期,考取了完小的谢氏子孙,仍由家族祠堂出资。模爹说,目前重教兴文在谢氏家族蔚然成风,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出了大学生。

  在谢氏祠堂,还有一套严格的族规宗训,首重孝悌,遵守伦理道德。对违规犯条者,轻则游村绑树示众,重则逐族沉塘。模爹告诉记者,解放前,两名族人因触犯族规,在祠堂拷打后进行沉塘,虽然被人担保,但仍被逐族,一人去了湖北,一人去了云南,再也没有回来过。

  秉承良好的族规家风,自解放以来,谢氏子孙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并与当地他姓村民亲如一家,遇事不分族内族外。

  家风结硕果 宝树正芬芳

  谢氏宗族文化,推动了谢全村的文化建设。为了将谢氏宗族文化发扬光大,谢全村村支两委建立起长效机制,年年进行“好媳妇”“好妯娌”“五好家庭”“致富标兵”评比,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村庄。

  该村还成立了环境卫生理事会,聘请了4名专职保洁员,打扫公共卫生。目前,谢全村呈现出人人争当文明卫士、户户争创“五好家庭”的良好氛围,基本实现了无邻里纠纷,无打架斗殴,无上访事件,无重大事故的和谐局面。

  良好的民风民俗,提升了当地村民的幸福指数,三位在外办企业的本地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办起了企业,为村里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在谢革生兄弟姐妹的带动下,谢全村村民户户争当致富能手,过半家庭开起了小车,新建了近20栋别墅式新居。一个小家庭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感召着一个谢姓大家族的发展,也带动了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报记者 王 金 通讯员 谢雄宇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昨天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这一天,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有的照顾着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却付出了比对亲生孩子更多的爱;有的将爱让给了更多的贫困孩子,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期;也有人为了感恩,坚持多年陪伴残疾孩子康复……5月14日,记者走近这些特殊的“妈妈”,用镜头记录下她们伟大母爱背后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