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前,一位伟大诗人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诗句,在这里怀沙自沉。今天,汨罗江奔流不息,屈子祠临江巍巍,名山渡车水马龙,河滩洲草碧牛肥。这里就是屈原行吟泽畔的屈子祠镇。
汨罗市屈子祠镇民国时为祗园乡,建国初为7区楚塘乡,1956年为汨水乡,1961年为楚塘公社,1984年社改乡,后改屈子祠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子祠,亦称屈原庙,位于玉笥山顶,始建于汉代,1765年重建,祠宇三进三间,附近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招屈亭、屈原故居遗址等25处,祠东的屈原碑林嵌有当代书法名家碑刻356块,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重要纪念地。玉笥山目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边景点有战国墓群、古代窑址、水上乐园、名山堤柳、楚风一条街等。
屈子祠镇是龙舟竞渡的发源地。人们为纪念屈原而开展的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历经千年长盛不衰。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我国众多节日习俗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俗。
2009年,屈子祠镇规划建设屈子文化园,总面积1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5平方公里,其中屈子书院、屈原纪念馆(屈子祠)是主要项目。屈子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仅比岳麓书院晚建30余年,又名清洌书院、屈原书院、汨罗书院。当年随同屈子祠搬迁至玉笥山,毁于“文革”。复建的屈子书院占地15000平方米。
屈子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涛声似旧时。楚堤内外,与厚重历史相对应的,是6万亩芳草萋萋,牛羊成群。该镇以养殖业为主,肉牛养殖达20000头,牧草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鸡、鸭、鹅养殖数量达到20万羽。典型的生态农业、天然生产,吸引了无数独具慧眼之人来此旅游观光。
假如一个人能在一条河流中航行到永远,那这个人肯定是屈原,这条江无疑是汨罗江。汨罗江畔,屈子祠旁,这个因一个人、一座祠、一条江和一个节日而生的小镇,正以其自然、厚重迎接世人的检阅。
(岳振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