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汨罗市境内,有一处如今并不起眼的地方,但历史上这里曾经车水马龙,洞庭湖平原所产稻谷在此处互市交易,一担担南下北上,将稻香洒向四面八方,将鱼米之乡的美名传向四面八方。因为买卖黄色谷物,人们称此地为黄谷市。这便是汨罗市黄市乡的前身和乡名的由来。
黄市乡民国时为4区黄谷乡,1949年隶汨罗江办事处,1956年为黄市乡,1961年为黄市公社,1984年社改乡。如今的黄市乡,虽不复往昔繁华,但107国道穿境而过,汨罗江支流罗水绕境而行,京珠高速、武广高铁傍境南下,距汨罗城区20公里,却也交通便利,属于南北通达之地。全乡总面积53.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人口15300人,有耕地面积13300亩。
黄市乡虽然历来盛产稻谷,全乡90%以上的耕地种植双季稻,每亩产量超过1吨,但工业在全市也有地位。全乡规模民营企业15家,主要生产碳酸、稀土、鞋、汽车配件等。2010年完成国税收入1.26亿元,成为全市首个税收过亿元的农村乡镇。其中恒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引入湖南稀土集团入股,完成税收8800万元。目前恒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借助湖南稀土集团经济技术实力,进一步扩大稀土回收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2015年预计完成5000多万元的国地税收。
乐善好施是黄市人的优良传统,在黄市乡划塘村,有一个黎姓家族世代聚居的地方,名字叫做牌楼黎。这里有一座明朝正统年间修建的隆德牌坊,该牌坊是明英宗为表彰他们的先人黎必才的赈灾义举所建,至今已有560余年的历史。黎必才为人仁厚,家中富裕。明朝正统年间,湖湘各地久旱不雨,田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黎必才将自家1300多担粮食全数捐出,运往长沙、湘潭等地赈济灾民,让很多灾民度过了生死难关,灾民们对他感恩戴德,联名上报朝廷,恳请皇帝褒奖。明英宗听说此事后亲自接见,称其诚实忠义,封其为尚义处士,颁旨敕建“尚义隆德牌坊”。后来他奉旨督修武当上清宫,明代宗赐他铜铸像,并赐罗江河自三江口(现三江镇)起至李缆渡(现红花乡)止。牌楼黎也因为黎公的尚义精神一时声名远播,而得名至今。经市文物专家考证,在牌楼黎还有不少明代古墓,其数量达15座之多。黎必才的墓地就在其中,它坐落在划塘村附近的铁柱山上。十五里铁柱山宛转九岭十三坡,且有罗江河水贯穿,如金带环抱。
黎必才的尚义精神感召当地群众,代代传承。解放后,黎氏家族还出现了一个舍己救人被追认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的英雄黎常池。2004年,周龙在黄市乡创办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帮助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青少年,共帮助5000多名青少年纠正不良行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岳振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