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容、南县一带,北景港镇名气很大,它位于华容县西南部藕池河畔,面积75.5平方公里,辖27个村,2个渔场和1个居委会,人口4.23万人。
北景港镇是华容县有名的“渍水桶”,极易遭受洪涝灾害。全镇地势呈锅底状,属清光绪24年于水中围挽的禹甸垸,因处洞庭湖畔,走水路可通三湘四水,旧时即为重要码头港口,其中九斤麻码头在当地十分有名。光绪32年在境内挖渠南连藕池河,北接华容河,此渠当时命名北景港,以有别于现属安乡的南部之景港,后以港名为地名。解放后,修建了连接藕池河与华容河的北三大干渠,开挖了5条干渠和7条支渠,渠道总长125公里。进入新世纪,17公里防洪大堤修成了标准大堤,再无水患之忧。
一直以来,北景港人以种棉养鱼为业。51890亩耕地中,大部分种植棉花,近两年,因棉价下跌,人们减棉扩粮,目前水稻面积接近4万亩。12498亩水面中,牛氏湖和下西湖各有水面近5000亩,是天然养殖的好地方,4000亩稻虾连作、5000亩大湖螃蟹养殖效益可观。万亩蔬菜也形成了规模。
北景港人爱好艺术,民俗文化遍地开花。花鼓戏、蚌壳戏、皮影戏、单人锣鼓等湖湘民间特色艺术享誉三湘,另有诗词楹联协会、京剧票友会、业余花鼓戏剧团、电声乐队等文化队伍数十支,还有农家书屋27家,健身队伍15支。当地人们逢有红白喜事、重大活动,必请剧团,必唱花鼓,敲敲打打,热闹非凡。北景港镇1995年被省文化厅授牌为花鼓戏之乡,是湖南省首批艺术之乡和民俗文化之乡,近年又获湖南省“诗词之乡”称号。
北景港镇知名人物很多。群立村人何冬保,是湖南省花鼓戏艺术大师,1949年在长沙组建新义剧团,1952年改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何任团长,携《刘海砍樵》剧本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获二等奖。1956年被邀参加国庆大典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82年演出的《刘海砍樵》、《蔡坤山犁田》、《讨学钱》花鼓戏,被中国艺术剧团录制,作为著名艺术风格保留。祖籍益阳、出生于北景港的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周瑶琪,曾获国际陨石学大会青年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国家一级作家、北景港人阮梅,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报告文学《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而闻名全国。 (岳振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