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岳阳故事

岳阳“枫树新村”讲述百姓好故事
作者:韩章    来源:长江信息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记者 韩章 记者 颜君 特约记者 姚平

  周如琴是一位四肢严重萎缩的重度残疾人,也是一个举目无亲的困难户,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缠身的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经济上又几无来源,过去曾经常住院治疗,一年四季与药相伴。人生美好梦想破灭的她,原本看不到生活的曙光。但邻里的呵护,同学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关怀,让她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年来,她始终沐浴在大爱的暖阳中。“我不想亏欠太多的人情,希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生活更加充实。”周如琴梦想着有朝一日,实现微商创业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花季病魔缠身亲人相继离世

  1962年,周如琴出生于平江县城关镇,六兄弟姊妹当中她最小。虽然生活拮据,但勤劳朴实的父母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人生。和所有女孩子一样,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对未来充满幻想。然而,17岁时周如琴刚高中毕业,本想继续在学海中深造,岂料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家庭的贫困让周如琴得不到及时而系统的治疗,只得长期吃药勉强维持病情。这时的周如琴,身体每况愈下,随之而来肌肉萎缩、骨头变形,以及糖尿病、三高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向她汹涌而来。最终,导致她生活彻底不能自理。然而,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父母和哥哥姐姐竭尽全力呵护、帮助命运多舛的周如琴。

  转眼间到了1996年,周如琴在北京师范学院书法专业班毕业的小哥周满庭已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并将父母和小妹周如琴接到岳阳来照顾。“满哥对我特别好,如果不是他2011年在北京遇害,我现在肯定不需要麻烦爱心助残志愿者们的照顾。”周如琴热泪盈眶,她抿了口茶水,思绪回到了过去。

  2003年,周满庭进入北京画院高研班杨延文工作室学习并定居北京。极富家庭责任感的周满庭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周如琴和父母。期间,周如琴三姐、二哥、父亲相继因病去世。2007年,为了不让体弱多病的老母担心小妹的生活,周满庭将购置于岳阳楼区王家河街道枫树新村的房子过户到小妹周如琴名下。2009年,周如琴的母亲病故。得知噩耗,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周满庭从北京赶回料理丧事,并在母亲灵前承诺,一定会好好照顾妹妹。“我办完画展后就回来陪你,不回北京定居了!”2011年11月21日,周满庭在北京宋庄办完个人书法展后的一个星期,他打电话给小妹说,参加另一个画展后就回岳阳。

  可等到12月份,一直没有满哥的消息。后来,周如琴才从一个堂哥口中得知,满哥在北京遇害了。“听到这个噩耗,感觉天塌下来了一样,经济和精神支柱完全倒了……”周如琴顿时陷入绝望中,她茶饭不思,20多天没有洗澡,整天枯坐在客厅里像一个失去灵魂的木偶。“我当时真想一死了之!”周如琴伤心地告诉记者,之前,自己生活上的琐事都由满哥包办,她从来不需要为生活操心。可是,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都不在了,今后,她还能靠谁?

  亲朋好友关爱重燃生命之光

  得知周满庭遇害,他的重度残疾妹妹周如琴在岳阳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情况,余维学、余含兮等哥哥生前好友无不感到惋惜和忧虑。2012年春节,余维学主动打电话周如琴,表示一定会尽力给她帮助。之后,在长沙的同乡好友彭见明也打电话周如琴,不仅安慰她,还承诺会想方设法让她有个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期间,周如琴的侄子、侄女和嫂子也经常过来陪护她。当年8月,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新启到社区调研时,得知了周如琴的情况。于是,登门进行看望慰问,并交代社区工作人员,一定要给予周如琴更多的关照。“徐部长还将手机号码留给了我,说我有困难时可以直接找他。”周如琴告诉记者,鉴于自己不愿到深圳与侄儿居住,而在岳阳又无人照料,在征求她的意见后,彭东明、彭见明、余维学等人决定帮助其入住平江敬老院。

  进入平江敬老院后,余含兮捐助给周如琴1万元生活费。周如琴的高中同学朱依曼、张强和初中同学伏俐仁、老家邻居张姣娥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敬老院看望慰问。随后,张强、朱依曼在同学中发起组织捐款,为周如琴筹集了3万元。“当时,敬老院的人都很羡慕我,经常有人带着礼品来看望慰问我。”但身患糖尿病的她,一年内,先后5次被送到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治疗。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实在不适应敬老院的生活环境,在最后一次住院期间,周如琴打电话给徐新启,表示自己想回岳阳居住,但生活没有来源。“徐部长让我不要担心,他会帮助我解决一切困难。”2013年8月份,周如琴从平江回到岳阳枫树新村社区之后,一直得到王家河街道办事处枫树新村社区书记李阿敏无微不至的关怀。期间,联点该社区的徐新启也多次前来看望慰问,并协助社区帮助周如琴将户口从平江迁回岳阳。之后,还恢复了她的低保。“枫树新村社区不愧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和省级文明社区,对我这样的贫困户关怀备至,即使不是逢年过节,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都不会漏掉我,让我始终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周如琴激动地告诉记者,随着了解她不幸遭遇的人越来越多,好心人和许多不知姓名的助残志愿者纷纷登门为她“送温暖”、提供贴心服务,让她在经济和精神上逐渐找到了依靠。“从平江回来后,我就没因为生病而住过院。”周如琴心情无比愉悦。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昨天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这一天,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有的照顾着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却付出了比对亲生孩子更多的爱;有的将爱让给了更多的贫困孩子,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期;也有人为了感恩,坚持多年陪伴残疾孩子康复……5月14日,记者走近这些特殊的“妈妈”,用镜头记录下她们伟大母爱背后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