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岳阳故事

残疾卖报女盼望天天是晴天
作者:韩 章    来源:长江信息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8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记者 韩 章 记者 颜 君 特约记者 姚 平 实习生 李晓光

  12月27日,暖阳高照。岳阳火车站广场一侧,一位穿着蓝色外套、头带毛线帽、胸前挂着腰包,右手上拿着一大叠报纸,手指上还钩着一个红色袋子的女青年,见有人从眼前经过,她一瘸一拐地走上前去询问:“老板,买份报纸吧?”她每天清晨出门,天黑回家,平均一天能卖出80份报纸。这样的生活节奏,从她17岁开始,一直延续了15年。她须用卖报的微薄收入,支撑一家四口的生活开销。不仅如此,她还得省吃俭用,偿还儿子生病住院欠下的沉重债务。“生活虽然艰难,但只能靠自己去改变!”这位颇受市民尊敬的残疾女青年叫刘静,今年32岁。她盼望天天是晴天,可以多卖报。她梦想着有朝一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早出晚归卖报艰难打拼养家

  随着新媒体浪潮的袭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昔日遍布街头的卖报大军人数逐年减少。因为身体原因,刘静别无选择。她一直坚守着这份能够赢得尊重,并能够支撑家庭生活开销的活计。“这个妹子好勤奋嘞,只要不下雨,她就在这里卖报!”在火车站附近开店的王淼生对刘静敬佩不已。她每天中午不休息,晚上6点之后才回家。“坚持卖报10多年,太不容易哒!”当日上午10时许,长江信息报记者在火车站东广场看到,刘静不停地来回走动,向顾客推销报纸。在一刻钟内,成功销售了3份。在记者观察的过程中,不时看见温馨的一幕。顾客见她身体残疾,有的以5元或者10元一份的价格义买她的报纸。“她太难了,我们也经常帮助她!”在附近擦鞋的宋娭毑告诉记者,一旦自己有了生意,便极力推荐顾客购买一份刘静所推销的报纸。

  趁着刘静坐在石墩上歇息的机会,记者立马上前与她攀谈起来。“如果天气好,一天大概卖出60至80份报纸。”吐词不清的刘静,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她说,家里太困难了,不赚钱不行,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又不允许做其它的事情。刘静每天早上5点多便出门,到图书城后,首先为报刊零售人员分发报纸。卖报虽然辛苦,但刘静总是幸运地遇到一些让她内心感到温暖的事情。“经常遇到好心的顾客,义买我的报纸,还有在周边的人也总是默默地帮我。”刘静激动地说,有时报纸卖不完,很晚还没有回家,她急得直抹眼泪。这时,在火车站工作的一名姓孙的城管,目睹此情景后,总是一口气全部买下。“有一回,他将我手上的30份报纸都买走了,说他帮我卖,让我先回家。”刘静对帮助她的爱心人士心存感激。

  生活艰辛坎坷常遇爱心帮扶

  转眼到了上午11时许,而刘静又不打算回家吃午饭。为了全面了解刘静的家庭情况,记者电话叫来岳阳市爱心助残志愿者协会惠声助残志愿者工作站站长易灿飞。11时30分许,刘静这才同意坐上易灿飞的车回家。途中,了解到刘静居住在太子庙廉租房小区,老公在益阳打工,收入微薄,每月还要支付老母亲的医药费。她7岁的儿子在家中由外婆带着,全家收入每月只有500元的低保金,其它各项开销全靠她卖报的收入来维持。

  了解这一切后,记者坚持首先到梅溪桥市场,选购了两箱牛奶和一袋苹果。“记者这么关心我,还要你破费,真有些过意不去!”一路上,刘静总是说着感激与愧疚的话语。到达刘静家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开了门。“你是谁?”小男孩对陌生来客十分警惕。听了妈妈的介绍后,他才不再拘束。正在做午饭的刘静母亲龙艳辉,连忙招呼给客人倒茶,并表示感谢。

  刘静1984年出生,因为难产,1岁多还不会说话走路,不会自己吃饭,父母到处求医问诊,最终确诊为脑瘫。2岁时,父母送她到医院扎银针,并自制学步车让她进行康复训练。“直到9岁时,刘静才学会走路。”龙艳辉告诉记者,虽然家里还有一个小女儿要照顾,但为了让刘静有个好的将来,她还是将刘静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刘静12岁的时候,其父母离异。从此,一家三口的生活负担全部落到龙艳辉身上。15岁,要读初中了,可刘静不肯上学。“我借钱给她交了学费,书本都领了,可她硬是不肯去学校。”龙艳辉哽咽地说,懂事的刘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和确保妹妹能够读书,违心辍学在家,协助妈妈料理家务。

  2007年,刘静和丈夫结婚。2008年9月19日,生下儿子。2011年,儿子熊远童因哮喘住院治疗,花了5万多元的医药费。“当时,家里连吃饭的米都没有,只得四处向亲戚借钱。”在此后的两三年内,熊远童经常生病住院,老债未还又添新债。

  孩子爸爸老家也很困难,筹不到一分钱,无法办理出院手续时,刘静一度伤心绝望。有一次,找别人借了1万元钱,月息3分。为了尽早还本付息,刘静更加卖力地去卖报赚钱。

  在遇到困难时,同住小区的周胜建总是向刘静一家伸出援手。2012年,他帮助龙艳辉在岳阳楼区民政申请了救助。2015年10月,周胜建骑着摩托,带着刘静找到岳阳楼区教育局寻求帮助并受到高度重视。10月26日,熊远童得到了2000元的爱心助学款。“他每次为我跑前跑后,烟都没抽过一包。”刘静十分感激在危难时,周胜建给予的帮助。“我家里也有个残疾女儿,是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让我们一次次渡过难关。”周胜建告诉记者,他了解刘静一家特别困难后,主动帮他们出主意,并带着刘静寻找政府的帮扶。

  卖报增加收入15年坚持不懈

  刘静17岁那年,从电视节目中受到启发。于是,告诉妈妈她要去卖报赚钱。2001年3月8日,刘静迈开了自力更生的第一步。她斜挎着一个帆布包,抱着一沓报纸,专门选择在人流量密集的九龙商场附近叫卖。“第一天,只卖了18份。”当时刘静非常失望。姨妈给了其热情的鼓励。第二天,刘静卖出了20份报纸,这让她有了信心。第三天,她进了40份报纸。不料,下雨无法出门卖报。“我在家里急得哭,因为进的报纸卖不出去就要亏钱。”刘静回忆道,当时在图书城批发长江信息报的陈岳怀得知情况后,告诉她没卖完的可全部退给他,而且只要刘静坚持卖报,每月还奖她50元钱。卸掉思想包袱后的刘静信心大增。之后,每天的销量由20、30、80份一路攀升。“我最高时一天能卖出300份长江信息报。”一旦下雨,刘静的心情就十分压抑。龙艳辉说,女儿知道一家人的开销靠她卖报赚钱,而且还要还债,心理压力大。“下雨天,她就急得在家掉眼泪,抱怨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时,母亲总是耐心地安慰她。

  不畏艰难,坚持卖报15年的刘静,得到了多家报社发行机构负责人的青睐。2013年,一家省会媒体发行部岳阳站工作人员与刘静签订了2年的合同,委托刘静向报刊零售人员分发当天出版的报纸。“如果天气好,每天可增加40元左右的收入。”刘静说,她忙完这些后,再赶到早餐店简单地吃个早餐,然后就到火车站去卖报。“不下雨,一天卖报收入最多有80元左右。”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刘静中午从不回家吃饭和午休,为节省开支,她仅用2元钱买饼干或馒头充饥。刘静拖着残疾的身躯,在卖报这个行当中,已坚守了15个春秋。“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规划?”刘静坦言,在还清5万余元的欠债后,她梦想着开一家店铺,有稳定的收入不断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

  本组图片:翟安伦 摄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昨天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这一天,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有的照顾着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却付出了比对亲生孩子更多的爱;有的将爱让给了更多的贫困孩子,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期;也有人为了感恩,坚持多年陪伴残疾孩子康复……5月14日,记者走近这些特殊的“妈妈”,用镜头记录下她们伟大母爱背后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