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岳阳故事

土桥龙师傅愿无偿传授织补技能
作者:颜君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5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本报记者 颜君

  猴年春节刚刚过完,位于土桥的“老字号龙师傅织补店”又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2015年全年,龙跃初、卢红梅夫妇长期坚守在10多平米的店内,将顾客们送来的衣物以精湛的手艺让其变破为新。去年8月份,龙跃初更是以其诚信经营的理念,被评为岳阳市首届“十佳诚信人物”。随着店内生意的红火,织补师傅越来越供不应求。

  织补技艺高超顾客络绎不绝

  2月23日,长江信息报记者来到位于土桥一处坡巷下的“老字号龙师傅织补店”。“老板,你帮我看看这件棉袄怎么弄,年前就坏了,怕你们没上班,所以就一直放着没拿来。”一名年轻女顾客走进织补店,拿出袋子里的棉袄递给正在熨烫衣服的龙跃初的妻子卢红梅。接过衣服,放在案板上仔细瞅了一番后,卢红梅立刻和顾客讲解修补方案,女顾客听后十分满意。在卢红梅为其开取衣凭证单的时候,记者上前对这位女顾客进行了采访。聊天得知,这位家住八字门的万小姐早已是织补的老顾客了。“龙师傅还在友谊市场门口摆摊时,我就认识他了,拿衣服给他补过几次,一来二往就熟了。”万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对龙师傅的手艺非常满意,家里只要是还有织补价值的衣物,她都会特意从八字门坐车到龙师傅这来。

  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陆续有6位顾客前来修补衣服。还有一名年轻男子,刚跨进门将衣服交给正坐在椅子上缝补衣服的龙跃初后,便马上离开。“都不需要开取衣单吗?这么多衣服怎么知道哪件是自己的?”见记者一脸疑惑,龙跃初回答说,很多顾客赶时间,一来将衣服放下就走了,这是对自己织补手艺的信任,同时也是对他诚信经营的肯定。在岳阳开这家织补店10多年来,龙跃初从来没有拿错或弄丢过顾客的衣物,不仅如此,他还主动交还给顾客的手机不下1000部,钱包200多个,现金5万余元。龙跃初告诉记者,春节前,一位顾客送来的衣物里有一个红包,从头至尾他没动过,也不知道里面是多少钱,等顾客再来拿时,龙跃初便告诉给了对方,“估计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连连对我说谢谢!”

  无偿传授技能帮助他人就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如今穿新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意识在大多数年轻人中已经逐渐被忽略。但在国家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环境下,织补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龙跃初指着悬挂在店内的50多件衣服告诉记者,这些衣服都是正月初八开业顾客送来的。“我和妻子过年前两天才从岳阳赶回老家娄底涟源,因为小女儿要结婚所以迟了几天回岳阳,平常正月初六左右就开店了。”记者仔细打量了店内挂着的衣服,大多为皮衣、棉袄和高档羊绒衫。

  “学织补没什么技巧,就是要细心、吃苦。”龙跃初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天早上8点半就来到店里,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收工回家。“多的时候一天有40余件,少的时候就三四件。”这几年,龙跃初夫妇曾先后带出了30几个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徒弟,但他们学到技术之后,都去广东、海南、河南、广西等地发展了。由于“龙师傅织补店”不仅仅包含织补,还囊括染色、时尚改衣、改边绣花、皮衣保养等多项手艺技巧,导致技术人才一直供不应求。去年,龙跃初夫妇俩特意招聘了两位专业的缝纫师在店内工作,但有时候还是忙不赢。“从去年的3台缝纫机已经增加到现在的5台了。”龙跃初、卢红梅夫妇告诉记者,妹妹龙凤芝在华容步行街开的分店也是异常火爆。虽然如此,但龙跃初依旧有自己的担忧。“现在自己也52岁了,早晚要将店面交给两个女儿打理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耐心都比较差,希望找到既能赚钱又不太累的活,虽然织补行业前景良好,但还是鲜有人问津。“希望多给待岗年轻人些机会,无偿传授织补技能,只要能吃苦耐劳,就能在这个行业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昨天是5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这一天,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有的照顾着一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残儿童,却付出了比对亲生孩子更多的爱;有的将爱让给了更多的贫困孩子,却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期;也有人为了感恩,坚持多年陪伴残疾孩子康复……5月14日,记者走近这些特殊的“妈妈”,用镜头记录下她们伟大母爱背后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