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端午。近日,汨罗江泱泱水面上众多龙舟纷纷入水,擂响鼓,一色的短衣汉子扬浆击水,激起阵阵水浪,荡开圈圈涟漪,龙舟竞渡的号角自此吹响。“年年赛龙舟,今年不一样!”比对参加今年中国汨罗江民间龙舟邀请赛的20支本土队伍,汨罗市教体局体公办郑建煌凭经验预言。
龙舟“土著”和“新贵”同登台
回看历届汨罗江龙舟节,除了外国外省市队伍参加,主流还是本土队伍。而这其中,大多又是沿江乡镇村民,尤以原城郊、红花、屈子祠等镇为显。
自区划调整改革以来,汨罗市31个乡镇场合为15镇。今年的20支队伍,龙舟“土著”归义镇、屈子祠镇、罗江镇等推出了屈子龙舟女子代表队、归义镇窑洲傲花塘龙舟队等9支队伍,几乎都是品牌老队。单以1988年成立的屈子龙舟女子代表队为例,先后有近 40名成员加入,曾数次受邀参加国家、国际性赛事。目前,年纪最大为48岁,最小的也有37岁,可谓经验丰富。
改革中,龙舟“新贵”应运而生。企业组队划龙舟,今年力量倍增。汨江印象、屈之源、润哥、端午源等企业纷纷组队,全部是企业内部员工。
汨罗脚板龙舟队聚集了几十名龙舟运动爱好者。他们分别从市直部门单位、商界等各行业聚拢来,自筹资金,经常演练。
春雷学校龙舟队则以学生为主力。10名14—17岁,来自全国7省市的特殊学生,在教官的组织下,于汨罗江划舟论英雄。
由“土著”变为大众,由村落扩大至社会各界,年龄跨度大,今年龙舟赛事,是“土著”和新贵竞演的舞台。
3类龙舟3种“范”
这20支队伍,走的路线不同,所制龙舟不同,人数上也不相同。12支划标准龙舟,4支沿袭了传统龙舟,还有4支采用小龙舟。
古时划龙舟,凿一整棵树,另雕龙头,装配一体,四五十人涌上龙舟,谁指导,谁擂鼓,谁掌舵,谁持桨,分工明确,气势磅礴。
据考究,汨罗划传统龙舟,多为木制龙舟,长度为22米,选手最少42人,最多48人。又有老人说,曾有100多人同划一艘50多米龙舟。按正常开支,一支传统龙舟队,从组队到下水训练,至参加比赛,整个费用不下于30万。一般实力不强、人心不齐的村落社区,根本难以实现。所以,划传统龙舟,有点“土豪”范。
标准龙舟,是在传统龙舟基础上的改进,长约18.4米,船上人数为22人,属于传统龙舟的缩小版。据屈子祠中学校友龙舟队负责人李建军解释,划标准龙舟,既有规模,又有创新,训练20来天,花费不到20万,极具“小康”范。
要找齐22个人划标准龙舟不容易,但约上12个人,则简单多了。长为12.95米、仅容12人的小龙舟,便能满足这种需求。春雷学校、汨罗脚板、汨江印象等4支队伍,选用了小龙舟。汨罗脚板龙舟队队长周剑说,划小龙舟,好在易操控,费用少,很有“时尚”范。
龙舟文化融入了多种新元素
划龙舟,前后有2000多年历史。在古籍中,龙舟,曾被称为“遣灾送瘟舟”,又有“招魂舟”“归魂舟”之称。江南人多用龙舟载送灾祸,划着远送他方,祈祷风调雨顺、民众安康。尔后,因为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名人,划龙舟渐成赛事。
汨罗人起初举办龙舟赛事,是为纪念屈原投江。端午节时,老人们都会划着龙舟投粽子,洒雄黄。
随着观念更新,近来,划龙舟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
一部分人划龙舟,是传承历史文化。屈子祠中学组建校友龙舟队,原因很简单,学校就在古迹屈子祠附近,数千年来,祖辈相传一直划龙舟。“划龙舟就是屈原文化的根呀,坚决不能丢!”李建军直言不讳,把根都丢了,那就不是屈子祠的人。
借力打力,打响品牌,提升团队凝聚力又是一种说法。大部分企业龙舟队,借助龙舟赛事露脸,做了一个大广告。“能在这么大的平台上,展现自我,机会难得。”汨江印象董事长周海峰很看好龙舟赛事,今年,公司就组建了两支队伍参赛。
爱锻炼,爱好划龙舟,是汨罗脚板龙舟队组建宗旨。其发起人郑建煌直指本源,划龙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应往全民健身方向发展。
春雷学校龙舟队,将龙舟赛事当做了练兵场。据带队教师熊军保说,学校管理严,学生户外活动不多,带他们来参加龙舟赛,一是“炼身”,二是“炼心”。
不难看出,汨罗端午龙舟赛事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地域习俗,在传承中得以创新,也被更多人接受,一场全民参与的划龙舟风潮正在形成。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 记者 李 婷 徐 颖 通讯员 叶 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