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头:汨罗江龙舟最早的记忆


资料图片

大家纷纷用相机记录当时的场景

195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汨罗江河夹塘摄制新闻纪录片《汨罗江上赛龙舟》。图为新闻记者下水抢拍镜头。

□彭仁满

龙船头是一个地名,它位于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今汨罗江湿地公园入口处,原来这儿是有一条正北方向的小汊港直通河市河(汨水、沧浪河)龙舟古赛场。

龙船头的地名由来,跟河夹塘龙舟竞渡有重大关联。

古汨罗概念上是哀屈原而产生的名字,指的是屈原“自沉汨罗”地河泊潭,《一统志》“汨水、罗水”于河泊潭复合,始称汨罗江。

(一)

曾经,屈原管理区全境除了边山、凤凰山、磊石山、狮子山是高地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水域沼泽之地,有“三十六坪,四十八汊”之称,典型的水乡泽国,所以大家把它名为洞庭东汊。而这个东汊也是历史上最早定名汨罗的地方,清郭嵩焘云:汨罗,在罗城西。所以围垦农场后称之为汨罗江农场、屈原农场。

查史料,这个不到220平方公里的地方竟然出现了以龙船命名的两个地名:营田有龙船港、河市有龙船头。龙是楚人的图腾,龙船头就意味着是个朝庙、祭拜龙头的地方。

《隋书地理志》记载: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河泊潭),士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

河夹塘是汨罗江最古老的竞渡场所,也是最佳的场地。这与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有关。

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屈原来罗地后,定居在南阳里今河市翁家港东面的一个破庙内(后建成南阳寺),在河夹塘东北角,从此与河夹塘渔民、乡亲生活了9年时间。发大水时也一起跟乡亲到玉笥山躲水,生活起居上都是相互关照的,彼此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屈原沉江后,河夹塘乡亲纷纷飞船河泊潭,和河泊潭乡亲一同抢救屈原。

南阳里至河泊潭一带是渔民群居的地方,家家有船,古史记载“罗人善造杉木舟”,也是水乡逼出来的技艺。捕鱼之船,那时叫草划子,这是汨罗江龙舟的前身,此船有时也用来在湖中打草(或者收割芦苇);在江上捕鱼、打草的人听闻屈大夫投江了,就快速划着草划子前往救屈原,时间达十多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抢救的草划子越来越多,江面就聚成了壮观的水上船队了。十天后,屈原尸体被汨罗江水倒灌顶托三十里回到了河夹塘(晒尸墩),被好水性的渔民打捞上岸,屈原在天有灵,自己回了居住地“亲人”身边。

河夹塘对岸(南)就是古罗城,原为春秋战国时期古罗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据此”。南阳街就是那时候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屈原沉江后,民众把南阳寺设成了屈子祠,开创了民间五月端午祭祀屈原的先河,表达了对这位“哀民生之多艰”诗人的敬意,在河夹塘举行重大赛事是合乎民意的“群力”选择。

(二)

明代之后,南阳街衰落,河塘市兴起。据民间黄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有几个富商看中此地,移民来此新建河塘市。多年努力,此市至清代时就成为了八方辐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心,往来船只如织,成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通衢的商贸集散中心;“牵羊卖羊买到河夹大塘”的童谣因此传遍大江南北;此镇也成为汨罗江最古老、最繁荣的一大集镇;至解放初,河市街全长一公里,门面240多间,祠堂、戏院、旅社、作坊、南北货一应俱全,“小南京”名称享誉三省。

清周韫祥河塘词云:“昔渡河塘,洪涛簸扬。今渡河塘,履如康庄。匪河昔难涉而今易杭,曰舟是降。卿家河之南,我家河之北。且莫憾南北,欢自来迎接。哼哼者车,翘翘者舆,驹驹者马,骁骁者夫。同舟共济,畴昔之所无。洋洋渡口波,青青渡头树。一渡一归来,犹夷不忍去。”可见河夹塘清时之繁荣昌盛。

据相关记载, 上世纪30年代初,这儿曾有10条正式龙舟,分属湛、谢、彭、胡、陈、曹、姚、孟、郑、黄、周11个大宗族。历年来,此处赛事频繁。“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阳人逗骂”是河夹塘沿岸的习俗,因此,每年端午日,河夹塘两岸人头簇拥,热闹非凡。童谣“牵羊卖羊,买到河夹大塘,张三伯李四伯,恭喜老板买羊啧,羊啧眯眯豆腐晰晰,端午龙舟锣鼓喧天”可以佐证。

河夹塘龙船非竞渡习俗有“太平桡子、称船、挂红、抢红、抹油”五种。龙舟在江上闲游,叫“太平挠子”;停在江心插满各色彩旗的船(有时充当临时裁判船)叫“称船”;住在竞渡场所沿岸已出嫁的姑娘对本宗族船的朝拜,用竹竿挂一根红色飘带,燃放鞭炮,召引族船过来,家人向船员赠送粽子、包子、香烟等礼品(现有赠送礼金的),飘带则由其丈夫取下系于龙头,叫“挂红”。如果外族龙船队员辨认错误,先行靠近则会抢过竿上红飘带挂在龙头角上扬长而去,但不接受馈赠,叫“抢红”。竞渡前,船员将龙舟提上河滩,用猪油或菜油搅拌大蒜子在船底抹上一遍,以增强船身的滑润作用,减小江水对船的阻力,叫“抹油”。竞渡方式则通行“并船”和“闷船”两种,并船即船并行时,甲方棹手对乙方棹手大喊“并一船”!若对方响应,则应答“来”,就开始赛事。闷船是不声不响地开赛。江中划太平桡子的前后两只船,后船棹手暗示部分桡手不声不响下桡奋力前划;前船见状,响应战事,也一齐下桡竞划,叫“闷船”。竞渡的胜利是宗祠至高无上的光荣。旧时,得胜的宗祠要用红轿子将龙头和棹手抬回去,到祠堂后还要将龙头祭在神龛上敬香、磕拜;期望先人让他们来年保持这份光荣;然后则唱大戏三天,热热闹闹。因此有民谣“宁可荒掉一年田,不能输掉一年船”。河夹塘龙舟竞渡,解放前夺取横渡,也有逆水包抄龙头的。演绎了汨罗江龙舟一系列风俗习惯,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据河市镇90岁老人黄俊杰回忆,1945年8月下旬,为庆祝抗战胜利,湘阴县调集全县28艘龙舟,在河夹塘举行赛事,观众达20多万人。自罗城到宋家坪5公里两岸都站满了观众,白茫茫一片(看龙舟穿白衬衣是风俗习惯),盛况空前。解放后,1953年至1956年,1963年至1965年都举行过较大规模的竞渡活动。据当时《湘阴报》记者唐大柏回忆,上世纪50年代,那时汨罗江的端午节和龙舟赛有很重的乡土气味,而且除了赛龙舟外,江中还有各种供观赏和游玩的彩船,江岸还有各种节目,场面极其热闹动人。1959年,作为当时《湘阴报》的记者,他在现场见证了汨罗江(河夹塘)上龙舟赛盛况,并用相机定格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瞬间。据老干部回忆,1959年正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河夹塘拍摄《汨罗江上赛龙舟》新闻纪录片的那次,全县24艘龙舟在此举行盛大赛事,观众20万之众,纪录片后来在全国播放。

上世纪80年代屈原区开放龙舟竞赛,一年间就风生水起,全区打造新龙舟达30多艘,1985年,屈原区自己组织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龙舟竞赛,参赛龙舟12艘,观众达6万之多。之后,民间连年自发组织进行龙舟比赛,自得其乐。2000年后,重大赛事转入汨罗市区域。

1991年,屈原管理区在河夹塘进行龙舟赛,时任国家领导人王震、省委书记熊清泉亲临观看。

2018年,数据统计屈原区民间龙舟达到了60多艘,主要分布在河夹塘移民众多的汨水线(河市河、灰滩河、黄金河、三洲河)、罗水线(河泊潭、湾河、罗水港)、湘水线(龙船港、古湖、沉沙港、古汨罗江)等三大水域。

近年,在汨罗端午龙舟的影响下,河夹塘龙舟传人每年都有30多人被全国各地邀请去担当教练,说明河市龙舟在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中国的龙船头就在河夹塘,这是值得汨罗江龙舟骄傲的事情。

(除资料图片外由彪型斌、唐大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