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孤忠”屈子情


◎刘 武

端午节临近,又到了划龙舟、吃粽子的时候了。这是汨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节日,早已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汨罗江畔、玉笥山上耸立的屈子祠与端午节的历史一样长久。公元前278年屈原在这里投江后不久,当地人就在他居住的南阳故里修建了屈原庙,后来几经修复,到清朝乾隆年间,因庙宇被江水淹蚀,便于1754年将其迁建到玉笥山上,这样算来也超过260多年了。

两年前的端午节前,我陪父亲(刘新煌)去了一趟屈子祠,那一天是2018年5月14日,下午4点多钟。颇感遗憾的是,当时屈子祠又在大修,正门紧闭。我们父子俩只好在屈子祠外拍了几张照片,在摆摊的小贩那里买了现泡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喝了,然后喟叹几声离开了。我没有想到,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来看屈子祠。

父亲曾在湘阴、汨罗为政多年,此前屈子祠的重修、维护,以及当地龙舟节的举办等围绕屈原开展的各种活动,大都得到过他的支持、帮助。他曾发表过《1964年朱德到汨罗》一文,提到国家领导人对屈子祠的关心。文中写道:“1964年的3月,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在视察广州返回北京的途中,特地在汨罗车站下车巡视。”

当时湘阴、汨罗尚未分县。父亲回忆说,当天一早,他与县委副书记樊川廷、公安局局长张书铭乘坐着县里唯一的一辆破旧面包车,从湘阴县城出发,来到汨罗区公所,赶到火车站。“约莫10点钟时光,专列由南往北,徐徐驶入汨罗车站。当列车停稳后,县委副书记樊川廷领队登上专列,委员长和康老满面笑容,挥手让座。”

聊了一会儿,朱德委员长下车“来到站台,举目环视。”“在站台上,委员长十分关切地询问了到屈子祠的路况。因那时从汨罗车站到屈子祠还没有通公路,县委副书记樊川廷如实做了汇报。”

这是父亲谈到屈子祠有关情况的最早记录,当时屈子祠已在1953年获得省、县两级人民政府拨款修葺,并在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父亲在他撰写的《胡耀邦同志两次到湘阴》一文中,也提到1964年5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湘阴考察时,连夜在县城召集县委主要领导,小范围“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忧国如焚的耀邦书记针对当时干部中的伤感和压头情绪”,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历史故事,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发愤图强。

父亲去屈子祠的次数,想来是多得无法计数。屈子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他都熟稔于心,如数家珍。在他1992年出版的小说《热血奇男》第七章“受命”中,他讲述主人公龙刚、刘滔准备渡汨罗江南归时,用一大段文字描绘了屈子祠的景色,书中写道:“抬头却见前面江岸北边山头上,丛林独秀、古木参天,林荫深处,巍然屹立着一古建筑群,只见琼楼阁遂,琉璃檐角,好不气派。”

接下来,父亲细致描写龙刚等人走过“濯缨桥”,来到“女嬃庙”,“离骚阁、独醒亭、寿星亭、望爷墩、招魂台一一出现在眼前。”“龙刚进得祠去,情不自禁地一下就被那满祠的匾额、联对、碑刻所迷住。尤其是‘光争日月’、‘德崇骚雅’、‘德范千秋’这些警句名言,使他横思广溢。”

读罢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不难想象他对屈子祠有多么熟悉,多么热爱。他曾为屈子祠撰写了5副对联,其中第一联是:“世间俊杰,留有爱心昭日月;江上孤忠,甘将鲜血染山河。”这些对联凝聚着他对屈子祠的深情厚爱。

1993年冬天,父亲蘸墨挥笔书写了“光争日月”四字,并特别注明“敬录司马迁题屈子祠”。此前十年,也就是1983年,父亲还专门为屈子祠题写了一块匾额,上书“江上孤忠”,悬挂在祠内正堂左侧的室门上。这四个字源于对屈原身世、精神的理解。在父亲看来,屈原的“孤”来自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忠”来自于“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2012年1月26日,我又陪同父母游屈子祠。这次来迎接的是新馆长,父亲关切地问候他们春节值班情况,接着来到“江上孤忠”牌匾下再次深情凝望,若有所思,然后鼓励新馆长维护好这处文化遗产。这一年,屈子文化园开始建设,这是一个包括屈子祠在内的标志性文化工程,父亲对此非常关注,并给予了相关支持。

最近这次屈子祠修复工程完成后,汨罗市文化部门特地托人转告我,父亲书写的那块牌匾因时间过久,风吹雨淋日晒,有所损坏,已经请人取下来去重新复制一块,复制好的牌匾仍会悬挂在原处,以前的那块旧牌匾将作为文物保存起来。算来此匾已悬挂了将近40年,见证了屈子祠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发展。

30多年前的1982年春季,父亲主政汨罗时,著名画家范曾专程到汨罗采风、拍片,父亲特意抽出时间与他们一行晤谈。当时他专门嘱咐接待人员,安排范曾先生等人去屈子祠、汨罗江、玉池山以及白杨、杨沫祖居等汨罗名胜参观游览,期待范先生用画笔描绘出汨罗的美丽风采,扩大汨罗对外的影响力。后来,父亲在他的回忆录《红火春秋》中还写到这段往事。而范曾也饱含深情,奋笔写下散文《汨罗江,诗人的江》,记述这段经历。他开篇写道:“汨罗江,汨罗江,我朝夕思念着的诗人的江;以诗为魂,涤尽铅华,情深一往,溉泽百代仁人志士的江!今天,我来到了你的身边……”之后他继续说:“带着被汨罗朝曛夕晖浸透的灵魂,我拿起画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颇有意思的是,32年后的2014年8月,范曾先生的大弟子赵均教授到岳阳举办画展,年已80岁的父亲特意去参观画展,兴致盎然地与赵均说起当年范曾先生到汨罗采风的情景,并叮嘱赵教授也去汨罗江、屈子祠游览。于是,28日上午9点多,我陪着赵均教授来到屈子祠,参观完后,他兴致勃发,当场挥笔,绘就一幅《屈原与婵娟》留作纪念。

父亲一直对汨罗江与屈原抱有深厚的情意,念念不忘,在他写的许多文章或书籍中,常常会提到他们。在杂感集《世纪的回声》中,他写道:“屈原在《楚辞》中有过这样的名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意在对人对事都要一分为二,对具体的人和事要做具体的分析。”

在关注农村问题的专著《农村新浪潮》中,说到屈原农场今天的巨变时,父亲写道:“如若屈子有知,他也必定会高度赞扬屈原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的先驱精神。同时,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再次祝愿屈原人,发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断求索精神,刷新未来。”

2004年5月18日,父亲在《岳阳晚报》上发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长文《龙舟文化探源》,从历史、民俗、典籍等方面研究“龙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他认为“龙舟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传说中的巴蛇——到神化了的龙―到龙舟―再到龙舟竞渡并升华到龙舟文化的漫长过程。”在这其中,屈原“他的心血与悲哀,染透了汨罗江畔的一草一木,感染了汨罗江畔人民的灵魂。纪念屈原的锣鼓号角,从汨罗江畔传到神州和世界,至今也已有2200多年。”岳阳晚报阅评员、岳阳楹联学会副会长游利发称赞说,此文“历史跨度几千年,从《山海经》到梁朝的《荆楚岁时记》,再到《隋书地理志》,旁征博引涉及十多部历史著作。这是一篇保护我国端午节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2006年5月28日,父亲在《岳阳晚报》上又发表了一篇近1500字的文章《品味<离骚>中的民本思想》,认为“《离骚》全诗饱含着作者的‘忧’心,一连吐出了沉甸甸的四个哀句:哀众芳之污秽、哀民生之多艰、哀朕时之不当、哀高丘之无女。”他最后总结说:“原来,诗人心目中‘美政’的核心就是德政。德政的具体内容就是民生,就是‘哀民生之多艰’。”这些颇具真知灼见的研究和论说,足以说明父亲对屈原的作品和龙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2013年端午节,父亲还写了一篇万字长文《屈原南征在洞庭湖畔》,分五个部分考证、探讨了屈原是通过南征而并非流放来到洞庭湖边,这五大部分分别是“屈原生平没有流放的记录”“屈原是南征来到洞庭湖畔的”“屈原作品中留下了他南征的足迹”“屈原用生命铸造了爱国求索精神”“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如日月之高悬”。此文通过对翔实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屈原作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与传统说法、民间传说完全不同的结论。可见父亲对屈原生平的研究下了一番功夫,并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和体会。

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出版了一本古体诗集,用《罗江放歌》为书名。临去世前,他又将自己多年写作的诗词联重新整理,汇成一册,决定仍采用这个书名。在这本还没来得及出版的诗集中,最早写到屈原的诗是在1961年6月18日端午节,当时父亲在湘阴观看龙舟赛后,心潮澎湃,一口气写下三首《湘阴龙舟赛吊屈原》诗,其中第二首写道:“怀王不返困西秦,家国沦亡几佞臣。举世皆浑公独醒,离骚求索万年春。”

1987年,父亲在《诗刊》第7期上,作为“旧体诗十九家”之一,发表了《汨罗屈子祠书感》两首,诗中写道:一代风骚震九州,民情国事毕生求。滔滔汨水怀君泪,不殁江河万古流。另一首为:吟魂独向楚天呼,声振朝纲意自愉。喜见斯文重抖擞,炎黄十亿主沉浮。

在《罗江放歌》这部诗集中,收录了他有关汨罗江、端午节和屈原的诗词联,总计达20首,比如《游仙咏·屈原》《吊屈原》《屈原魂》《拜星月慢·屈原南征》等。他最后写的一首有关屈原的诗词是在离世前7个月的2017年12月13日写的,题为《拜星月慢.屈原南征》,这应该是他对几年前写的那篇《屈原南征在洞庭湖畔》的呼应。全词如下:美好河山,干戈纷起,易水犹寒多难。楚秦烽烟,两湖三湘乱。郢都陷,楚败,君臣御前商谋,遣使南征图转。屈子临危,不畏征途险。 屈原魂,国与民生叹。离骚句,出自罗江畔,求索不息精神,唤醒英雄汉。叹民生,诀别笥山贱,罗渊奔,誓死将身献。抱一石,直下潭渊,舍身如心愿。

就在辞世前几天,父亲还在电话里再三叮嘱我将“江上孤忠”手书拍下来,付印到这部诗集中。我告诉他已经翻拍好并收入诗集中了,父亲得知后倍感欣慰。

回顾父亲的这些点滴往事,我认为他不只是单纯关注、热爱屈原和汨罗江,他还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贯彻在他的生命追求里,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倾注在他为政的经历中,从而像屈原那样关注民生,追求美好,无惧艰辛,坚持真理,以诗咏志,以书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