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骑行,追梦前行


骑行路上

风雨兼程

飞一般奔向客户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任敏萱

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忙于楼宇之间。作为“互联网+服务业”重要的一个方面,数百万外卖骑手正逐渐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维系日常生活的纽带之一。从美食饮品到生鲜果蔬,再到药品日用品,外卖箱承载着人们对便捷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

“工作虽辛苦 心里却很踏实”

为梦想“蓄水”,为家庭“兜底”,风雨兼程的骑行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老板早啊,我来取餐!”“早啊,今天的第一单?”清晨,赵彬骑着“小电驴”来到一家餐饮店取外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9岁的赵彬是平江人,他说,自己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之前曾在不同的城市打过工。“2013年在深圳一家博物馆做保安时,我喜欢上了摄影。”自2018年送外卖后,赵彬喜欢用相机和手机记录身边的人情风物。闲暇时,他常去美术展“蹭课”,还报名了公司组织的摄影小组。“做骑手,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平衡好工作和兴趣。”他说。

目前,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注册骑手数都超过300万,赵彬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和他一样,骑手们大多来自农村,多为“80后”“90后”,自由度高是他们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但和赵彬的“浪漫”不同,骑手们多因生活压力而不敢停下奔忙的脚步,昼夜不停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背后,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不想让家人失望的,还有王婧。外卖骑手中,女性非常少,但王婧就是其中一员。3年前,为灵活安排时间照顾女儿,作为单亲妈妈的她从服装销售转行成为外卖骑手。

“每天风吹日晒,一般的姑娘可能受不了。”王婧说,“工作虽辛苦,心里却很踏实,生活压力也缓解了很多。工服一穿,还省了自己的衣服呢!”

“不只是送外卖

更像是相互关心”

一送一收间,温暖悄然流动,汇聚和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戴着口罩的行人、测量体温的保安、登记信息的门卫……1月下旬起,赵彬镜头里的内容变了。

正常情况下,赵彬送餐的区域每天有十几名外卖骑手在工作,但今年春节只有三四人。他们的工作也变得多样化:除了送餐,还代购米、面、油、药。赵彬还曾将一位患病老人送去医院。“不只是送外卖,更像是相互关心。”赵彬说,那段时间,送餐箱总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电瓶车上也挂着大包小包。他曾一口气骑10多公里,为顾客送去60个大馒头;连跑8家药店,帮慢性病患者找急需的药品……

王婧说,骑手一度只能在小区门口等顾客取餐,配送时间被拉长。“很多顾客打电话说,‘我提前在大门口等你’,‘没关系,不要着急,注意安全’……”每每想到这些,王婧都感觉心头一热。

一句提醒、一份关心,对骑手来说都是莫大的温暖。网上,有一份针对美团“95后”骑手的调查统计,调查显示:1月20日到4月27日,他们共收获“感谢”评价近500万次。

一送一收之间,温暖悄然流动。对很多骑手来说,从跑单中收获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并将它传递给更多人。

“多一些相互理解

多一些相互支持”

让新骑手更快成长、老骑手走得更远,外卖骑手职业化亟待提上日程。

晚上10点到凌晨,城市逐渐安静,摩托车穿行在无人的街道……这是一条刘候祥再熟悉不过的路线,每天都有一些夜班工作者从同一家餐厅点夜宵。想到深夜还有这么多人在努力工作,刘候祥觉得,他们亲切得像老朋友。

42岁的刘候祥曾创下7个月在深夜时段跑下4465单的纪录。“我跑单5年了,总结下来,宁可取餐‘绕一点’,也要送餐‘顺一点’。”刘候祥说,可以选择大方向一致的订单,根据出餐顺序统筹取餐和送餐时间。很多新骑手因为找不对路而迟到、收到差评。“外卖小哥平均每单赚5元,如果一个差评扣50元,相当于10个单白跑了。”

除了经济成本和心理压力,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一开始,为了给电动车省电,两公里以内的单,我都跑步送,一天下来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覃刘备说,现在,他每天早起锻炼20分钟,让自己更精神。

一份数据显示,今年1月20日至3月18日,33.6万人加入美团骑手行列。据刘候祥观察,疫情防控期间,新骑手加盟、老骑手转行的情况较以往更多。“培养一名新骑手要个把月时间,对平台来说也是个考验。”

“对于我们骑手来说,还是应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如果有服务不周的情况,一定要耐心跟顾客沟通,要做到让顾客放心和满意。”刘候祥说,“多一些相互理解,多一些相互支持,才能更有助于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照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