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他最大的爱好

——记岳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


□凌 辉

图为马克俭院士。

马克俭,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50年,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作出了贡献,在建筑结构科学领域有较大创新与发展,并将十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苦难磨炼了他发奋图强的意志

1934年12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岳阳县新开镇古港村马家垸。父亲马恕,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即投身国民党部队,辗转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马克俭跟外婆逃难到桂林,时年仅6岁。生活极端困难,小时候的马克俭当过报童,进过孤儿院。受尽颠沛流离的痛苦。但苦难是一块磨刀石,磨炼了他从小吃苦耐劳立志奋发图强的品格。他转辗到达贵阳,恰逢当时的贵阳一中招生,他便参加考试被录取,在贵阳一中初中部苦读3年。初中毕业后,他回到岳阳老家,在岳阳市一中高中毕业。

马克俭想报考清华大学,一位老师对他说:“新中国百废待兴,建筑领域急需人才。”建议他学习建筑。最终,马克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1958年大学毕业时获学士学位。当年马克俭这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生成了抢手货。学校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人问他:“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声:“去!”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于是全校30多名毕业生去了贵州。

1959年至1961年马克俭在浙江大学进修钢结构与弹性力学。他夜以继日,广泛涉猎,努力充电。回到贵州大学后,他50多年如一日,扎根贵州,辛勤耕耘,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在建筑结构科学领域有较大创新与发展。并将十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工程

马克俭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努力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马克俭认为,人的创造天赋像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绚烂燃烧,而迸发出科学之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他说:“勤奋和创新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1985-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个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人民。”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来却不输给年轻的弟子。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创新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谈起创新,年届86岁的马克俭院士精神抖擞,两眼放光,激动地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他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创造全新的空间结构技术,这已经成为他的酷爱。

如何创新技术,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该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马克俭院士已有30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创新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59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金牌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方式,培养博士3名、硕士24名;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并成为首批全省勘察设计大师和全省荣誉核心专家。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教授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