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财经

险企第三波发债潮趋势显现 债务增资有何利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6日    责任编辑:李璇

近日,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2018年下半年中国保险行业信用风险展望》(以下简称《信用风险展望》)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保险公司存续债券共64只,包含39只次级定期债券(含次级定期债务)和25只资本补充债券,合计存续规模 2249.43亿元,保险机构第三波发债潮趋势显现。

第三波发债潮趋势显现

《信用风险展望》显示,我国保险机构最早从2005年开始在境内发行债券,整体呈两波上涨回落趋势。

第一波高潮是2011年以来,保险行业进入转型期,大多数保险公司保费增速和利润增长出现双降,行业资本补血需求大大增加,导致2011年保险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增,2012 年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逐渐回落。

第二波高潮是2015 年,国内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保险业“偿二代”风险监管体系试运行,导致保险公司的资本补充需求再次增加,加之同年资本补充债券推出,多重因素综合推动当年的保险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放量,并形成第二波高峰。

2018年以来,随着行业新一轮改革转型的推进,特别是人身险公司在2016年以来的中短期业务限制等转型过程中积累的偿付能力压力较大,保险机构第三波发债潮趋势显现。

《信用风险展望》显示,上半年,受前两年行业改革转型积累的压力和资本需求加大,保险公司境内发债情况大幅回升,共发行4只债券,其中财险公司发行1只、人身险公司发行2只、保险集团发行1只,均为10年期可赎回的资本补充债券。

从发行规模看,2018 年上半年保险集团发行规模较大,人身险公司发行规模有较大回升,财险公司发行规模较上年变化不大。此外,太平洋财险于2018年7月又发行了一期50亿元、10年期可赎回的资本补充债券。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7家保险公司分别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不超过445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1倍之多。发行额度分别为:人保集团(180亿元)、人民人寿(120亿元)、中再财险(40亿元)、农银人寿(35亿元)、幸福人寿(30亿元)、中英人寿(25亿元)、英大泰和财险(15亿元)。

《信用风险展望》显示,人民人寿、农银人寿已于上半年发行债券,中再产险获批的 40 亿元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已于2018年8月17日发行,尚未发行的有英大泰和财险、幸福人寿、中英人寿。

另外,保险机构境外发债方面,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的《我国保险机构境内外发债情况比较》显示,发债主体集中在大型且实力较强的机构,以人身险公司和保险集团为主,专业再保险公司也有融资活动,无财险公司。

截至2017年末,我国保险机构在境外累计发行13次、共计16只债券。均为美元计价债券,金额合计89.05 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暂无境外发行案例。

债务增资的利与弊

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谋求转型发展,险企增资频繁。

近年来,融资渠道已呈现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发行债券是不少险企青睐的增资方法。

《信用风险展望》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保险公司存续债券共64只,包含39只次级定期债券和25只资本补充债券,合计存续规模2249.43亿元。除1只次级定期债券期限为15年期外,其余63只债券的期限均为10年期。

从债券到期期限分布来看,2024年-2026年,以及2028年将是债券到期的高峰期,到期规模分别为356.03亿元、654亿元、440亿元和420亿元,占存续债券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5.83%、29.07%、19.56%和18.67%,到期分布结构相对分散。

信用级别方面,从存续债券的主体级别来看,截至 2018年6月末,我国财险公司存续债券涉及的主体有37家。根据统计,已知主体信用级别的有22家,其中AAA的有14家,AA+的有4家,AA的有3家,AA-的有1家。

《信用风险展望》显示,发债主体中除安邦人寿因被接管而维持“负面”的评级展望外,其余主体评级展望均保持稳定。

针对如今险企热衷于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现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不足,如果靠内部增资扩股办不到或者有困难,通过债券增资是比较好的选择。另外,发行次级债有可能成本较高。

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发行补充资本债利率较低,资本补充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相对于次级债灵活度更高,更容易被认购者接受。

另外,徐昱琛还指出,相对于股权型增资,债券型增资的优势是不稀释股东的利益和每股收益。但是,债券型增资在一定的期限内需要归还资本和利息,公司发展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付息压力大,当保险公司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易使保险公司产生财务困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