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天下> 历史

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 结局会比后来清朝更好吗?
作者:    来源:冷炮历史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2日    责任编辑:美崽

鸦片战争在历史上有着分水岭性质的作用。在战争爆发前,天朝上国的假象总是能有各种手段来进行维持。但在战争爆发后,东亚世界与外部的差距就开始暴露无遗。因此有很多人会认为,很多问题在清朝时已经无法得到缓慢解决。但如果一切外部刺激从明朝时就开始,那么结果会大不相同。

所以,如果鸦片战争爆发在明朝统治时期,解决会比后来的清朝更好吗?


不少人至今仍然相信清军大部分人只是用冷兵器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而不是后来的清朝,场面只怕是比历史上的情况还要糟。虽然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显得极其狼狈,但同样的问题都存在于明朝军队中。因为清朝的总体制度,直接继承自明朝。只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调整。

很多人因为对历史常识的不熟悉,想当然的认为明朝在同时代的科技水平更高。而清朝则在明朝的基础上,不进反退。以至于出现了明军用枪炮而清军用冷兵器的搞笑高论。实际上,仅从武器技术水平来说,明朝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样是非常巨大。


1840年的清军 还真装备了部分不落后于时代的火炮

1840年,清军的武器相比英国对手来说无疑是非常落后的,但基本上还能勉强跟上时代的尾巴。林则徐除了拥有根据17世纪水准铸造的新大炮,同时也从澳门方面购买了许多18-19世纪初水准的火炮。

1640年,明军的武器相比当时的欧洲和奥斯曼等国来说,一样非常落后。屈指可数的红衣大炮,基本上处于16世纪前期水准。真正成规模装备军队的佛朗机炮,则是15世纪水准的武器。至于更多莫名其妙的土质火器,则永远的徘徊在14世纪。


16世纪初的欧洲大炮可以在17世纪中期轰开全部的明朝城池

所以,因为明军进口过一些不落后的武器,就说清军没有改善过武器,是不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呢?何况以两个朝代的各自阶段而论,明军跌跌撞撞的积攒先进大炮时期,理应对应清军的洋务运动。既然洋务运动都是失败的改良主义,那么连缝缝补补都很那么轻微的明军,又有和颜面嘲笑后人呢?


清军在18世纪开始升级了自己手里的火绳枪

此外,清军之所以无法将进口的新式武器发挥作用,主要原因还在于只有武器而没有相应的使用技术。那些从澳门进口的火炮,一样按照旧式习惯,固定在射角有限的炮台工事内。但明军同样无法理解同时代的早期弹道学。除了少量由外籍教官培养的炮手外,其他人都对战术的革新是一无所知。

在单兵火器方面,明清两朝一样是谁也没法嘲笑谁。明军在16世纪初就开始接触到早期的轻型火绳枪,但一直到数十年后才为个别部队配备了部分。到清军入关为止,大部分明军还在使用中世纪水准的火铳。清军则要到三藩之乱,才将火绳枪在大部分军队中普及。在18世纪同准格尔人的战争中,又学习了土耳其风格的重型火绳枪。只是到19世纪初都没有意识到燧发枪的重要性。

明朝到灭亡都在以使用中世纪火器为主

我们还可以简单复盘下鸦片战争中的清军结构性缺陷。纵观整场战争,清军始终处于兵力薄弱的一方。虽然理论上的总兵力有绝对优势,但日常的部署都呈分散之势。在遭遇快速来临的战争威胁后,根本难以迅速集结,形成因有的数量优势。手里的武器劣势也因此被进一步放大。加上日常的训练都没有脱离中世纪水准,根本不可能持久抵抗。

分散在各地驻防的清军 在鸦片战争中疲于奔命

反观来袭的英军,对于沿海各个海区与战区的地理环境都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在单方面情报优势的帮助下,乘船机动,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进攻。在每次战役中,都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并依靠先进的武器与战术编制,进一步扩大数量级优势。

明军的战略思维与部署态势,相比清军也是不遑多让。臭名昭著的卫所兵制度,将大部分军籍人口都直接限制在国家农奴的位置上。即便是个别重点地区的精锐,也不过是在治安作战中略有发挥。相比清军的募兵制度,明军的土地财政不仅不能摆脱朝廷的财政拨款,还必须在满足分地份额的前提下,无法大量集中。所以,在具有快速机动优势的强敌面前,明军一样会出现可怕的兵力不足与反应迟钝问题。

英军在鸦片战争中 始终保持着兵力、火力与情报优势

最后,很多人无法接受的一个因素,也导致了清朝在面对强敌时的表现会略好一些。由于清朝统治者是来自满洲的外族,所以将很多八旗部队分配在各地进行镇守。这些八旗在鸦片战争爆发时,已经战斗力大不如前。但他们却是最不可能轻易停止抵抗的军队。英军在沿海各地的最大伤亡,也是由已经弱不禁风的八旗军造成的。这层因素要一直到蒙古王爷僧格林沁被打死,才最终宣告破产。

明朝则在本质上不存在一个类似八旗的阶层结构。大量的皇亲国戚是寄生在全国各地的纯事利群体,连八旗军所需承担的基本职责都没有。负责王朝体系运转的官僚士大夫,大部分也不可能愿意为失势的旧权力陪葬,与后来清朝官场的糜烂之风不会有本质差别。

如果没有一定的武力基础 清朝很难摆平复兴的蒙古势力

真正让明朝看上去不惧西方挑战的因素,是他们的对手。由于处在近代国际体系建立的初期,明朝根本不会遇到强大的英国和东印度公司。清朝也在其统治的前期,享受了这种国际变局未到的安逸。所以他们同样可以恬不知耻的将各欧美强国都算入自己的朝贡国体系。但数位君主和自己的重要幕僚,还能了解一些国际形势的发展。至于明朝的君主们,则基本上对同时代的世界新闻没有半点耳闻。这种差距让谁更容易吃亏?其实不言而喻。

明军从未遇到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级别的对手

所以,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末而不是清朝,结果可能会还要难看。因为清朝本质上就是明朝的衍生版本,在许多方面修正了明朝的制度性与决策性失误。只是这些非结构性的改良,根本不足以应对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明军从未遇到过英国东印度公司级别的对手

所以,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末而不是清朝,结果可能会还要难看。因为清朝本质上就是明朝的衍生版本,在许多方面修正了明朝的制度性与决策性失误。只是这些非结构性的改良,根本不足以应对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