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时节,春光明媚。4月14日,申遗调查小组一行5人在梅池村朱楼坡组沈为龙向导的引领下,来到龙窖山朱楼坡青石寨,对临湘龙窖山朱楼坡至湖北羊楼洞一线的古道展开调查。龙窖山古道南起幸福岭马颈,北连赤壁羊楼洞,西至临湘龙窖源,东通湖北崇阳,贯穿整个龙窖山,是龙窖山先民生产、生活的一条要道,也是临湘的一条重要茶道。2016年龙窖山考古调查工作中,龙窖山古道从朱楼坡至马颈段已展开了详细的考古调查,而从朱楼坡至羊楼洞段的调查则是此次我们申遗小组的工作重点。
从朱楼坡青石寨出发,沿着古道一路向北挺进,古道盘旋于大山之中,蜿蜒曲折,两侧竹林遍布,古树参天,溪水潺潺,鸟鸣蛙唱,美若仙境。古道前行约3公里,就到了人字岭,从古道向山坡,可看见一条条石墈、一座座堆石墓横亘于山腰,这里便是人字岭堆石遗迹群。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爬到了人字岭山顶,大家身上已大汗淋淋,站在山顶上,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在人字岭峰顶古道边,我们发现了一块清同治年所刻石碑,碑高120cm、宽60cm、厚15 cm ,麻石凿造,由于石质风化,碑石上所刻内容已模糊不清。采集完相关数据,我们又继续向北前行。沿着古道下行到人字岭山腰一开阔处,出现一条“十”字路口,向导沈为龙向我们介绍,这里叫“大十字坳”,有三条小道通往不同的方向,向东通湖北崇阳,向西到临湘羊楼司,向北达赤壁羊楼洞,之前湖北崇阳的茶叶通过这里,由挑夫肩挑背扛运往临湘羊楼司和赤壁羊楼洞,而临湘、通城的茶叶沿马颈到这里运往羊楼洞。这里是当时龙窖山主干线,不仅茶叶、农副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羊楼洞,村民的生活必需用品也由羊楼洞采购后挑回家里。“大十字坳”是湘鄂两省的边界区,越过十字坳便进入湖北省境内了。我们向北继续前行,因近现代运输树木、楠竹,古道部分修筑了盘山公路,又因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古道破坏、损毁较大,断断续续。向导沈为龙十分熟悉古道地形,带领我们时而走宽阔的盘山公路,时而走狭窄的羊肠小道。处在大山深处的部分古道保存得较好,三尺多宽的古道上平铺着青石板,石板大小不一,有的石板上凿有防滑凹槽,有的石板上的踏痕还依稀可辨。走在古道上,眼前又浮现出当年运茶的挑夫肩挑背驮的身影,回荡着他们“嘀嗒、嘀嗒”赶路的脚步声和累得大口“呼呼”的喘息声。
古道沿路残留着些老茶树,正是四月产茶的好时节,我们一边走,一边采摘鲜嫩的茶叶放入口中咀嚼,一缕缕甘甜和清香浸人心脾,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爬山涉水的疲劳。大约行进了2个多小时,又翻越到一山顶峰,此峰当地人叫“塌坳”,站在峰顶上极目远眺,崇山峻岭都在脚下,而羊楼洞集镇已清晰可见。真是“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塌坳的古道三叉路边,我们又发现了一块石碑,青石质地,高70cm、宽35cm、厚15cm,石碑上刻“左往大竹源,右往马颈坳”,明显是一块指路碑石,碑石何时栽竖,何人所栽暂时还不得而知。据向导沈为龙介绍,大竹源位于湖北崇阳,是当时有名的产茶区,大竹源的茶叶也是经过这里运往羊楼洞。这块指路碑与之前我们在朱楼坡至马颈古道上所发现的3块指路碑石质、形状相同,而指路碑上的地名和方向均相通相连,从而证明了龙窖山古道的整体性和重要性。
在羊楼洞境内的古道附近,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文物遗迹,如永保石拱桥、古井、老屋等,这些遗迹与万里茶道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朱楼坡青石寨

人字岭古道清同治年石碑

调查小组在“塌坳”路口采集GPS数据

古道上的永保石拱桥

古道上的老屋

羊楼洞老茶厂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