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你真的读懂李白《早发白帝城》了吗?
作者:    来源:新浪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0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丁启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真的读懂李白《早发白帝城》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首诗,想要真正读懂,至少有如下四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

  第一个问题,作于何时。这首诗有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夔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准备离开白帝城东下、离开夔门东下过三峡到了荆州三种说法。哪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呢?郭沫若主张第三种即作于到荆州后的说法。郭氏的依据有两点:一是“还”字,一是“已过”两个字,他说:“那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了荆州时做的。”(见其《李白与杜甫》)

  郭氏的说法貌似合理,但他将“还”字、“已过”二字坐实了理解,却未必合乎李白本意,于诗歌艺术理解上也有商榷的余地。按照郭氏的说法,《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回忆之作。换言之,李白是在相对安定乃至从容不迫的情景中吟哦出这一首诗歌。一般情况下,普通人作诗,这是可能的。但是,这诗的背景情况非常特殊。首先,作者是“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的李白。其次,情况特殊,包括两点:一是时当李白命运发生逆转之际。《新唐书·肃宗纪》记载,乾元二年三月丁亥,“以旱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即因为大旱,肃宗李亨为了祈福,大赦天下罪犯。因为参与永王李璘反对朝廷的行动被定附逆罪长流夜郎(有两说,一说在今天湖南新晃,一说在今天贵州桐梓)的李白,正好在“原之”范围,即无罪释放。59岁(那个时代是暮年高龄了)的李白,跟众亲友生离死别,前往流放地,走到夔州(白帝城)时突然被告知自己没事了,自由了,这是天大的喜讯啊!二是从白帝城出发到达江陵,不是寻常旅程。《水经注·江水》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延泝(溯)阻流。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可见,这一段行程是相当凶险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只是特殊情况才可能做到,并非寻常容易之事。不难想象,两个特殊情况,对李白而言,都会是非常兴奋、刺激的,像这样一首七言绝句的小诗,他完全可以当时便脱口而出,根本用不着等安全抵达江陵之后,才以回忆的方式做出来。

  “还”、“已过”都不妨是设想、预想之词。比如说,李白在夔州白帝城得知自己被赦免的喜讯,心情无比激动,于是诗兴勃发,立即设想、预想自己乘船东返江陵的行程,吟出《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一诗。有个很好的旁证:李白好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这样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心情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杜甫明确交代了自己是听到李唐王朝军队(官军)收复了被安史乱军占领的河南河北地区的消息,喜不自胜,准备带着妻子儿女走长江三峡、取道襄阳、回到故乡洛阳的行动计划,李白没有说明是自己的行动计划还是既往行为。究其原因,可能跟李杜诗歌一是七律、一是七绝诗句多少悬殊有关,李白诗是绝句,没法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得那么周详明白。

  我认为,除了前人三种说法,还有一种可能:这首诗也可以是李白在从白帝城回江陵的船上,于情绪兴奋激动中,吟咏而出。这个时候,“还”、“已过”便是展望之词。这样说,好处是有助于表现李白当时的愉快心情。

  总而言之,我认为,从诗歌艺术境界的灵动效果上说,郭沫若的说法失之呆滞,并不可取,反而不如白帝城出发时、白帝城至江陵船上两种说法有趣。虚实真假,摇曳生姿,合乎诗歌语言艺术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天才与继承。历代文论家,有一派专门推崇李白的天才。比如清代诗人、学者施补华,就说过这样的话:“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诗意鉴赏固然不错,但字里行间把创作之功尽归李白,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李白这一首诗乃是在前人散文妙语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意思、境界全是前人的,只是在语言上稍加裁剪,虚实婉转,动静穿插,押韵合律。南朝宋(一说晋)人盛弘之《荆州记》云:“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基本上照抄《荆州记》这一段记载,只文字上略作改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至于夏水襄陵……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显然,李白的诗脱胎于《荆州记》或《水经注》的上述文字。所以,若论首创之功,应归盛弘之;郦道元有摘引传播之功;李白的功劳则是将散文语言转化为诗歌语言。因此我认为,与其强调李白的天才,不如指出李白的博闻好学,善于锦上添花。其间有天才成分,但更多的是继承,是发扬。

  第三个问题,版本异同。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版本作“啼不尽”。“尽”“住”意思相近,各有妙处。“尽”更符合盛弘之原文语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住”如施补华所言“走处仍留,急语仍缓”。

  第四个问题,能否跟杜甫诗作优劣比较。明代诗人、学者杨慎把李白这首诗跟杜甫《最能行》进行比较,加以优劣评骘:“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升庵诗话》)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张李白杜甫可以分出优劣、杨李抑杜的杨慎(升庵)老先生,才真是愦愦(昏聩)之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专写三峡行舟快速,杜甫《最能行》关注的是峡中风物人情,两诗不具有可比性。再者,诗人纵使有高下优劣,也不能随意抽出两首加以比较便得出结论,田忌赛马,尚且懂得马匹之间有优劣,学者论诗以甲之名作比乙之寻常之作,难避成见、偏见之嫌。杜甫《最能行》全诗如下: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州长年行最能。

  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固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杜《最能行》所表现的三峡地区生动形象的社会风貌、百姓生态,也是李白诗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