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饥饿的尊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6日    责任编辑:李玮哲

  在古装戏里,不管是戏说,还是“正说”;不管是乡野戏台上土的掉渣的俗戏,也不管是阳春白雪的雅戏。在这些戏里,站(?)在皇帝们或者一些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们周围那些蝇蝇苟苟的腰,总是弯着的,努力地堆着笑,像一只只饥饿的鸭子,使劲地梗着脖子,装着怯生生的样子,“虔敬”地谄笑着……就单纯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些戏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谁也不愿意弯着腰,谁也不想俯低就小,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们掌握着一切资源,能“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人们要做到不弯腰,想站着把饭吃了,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有的人就是活得硬气,面对饥饿从容坚强,这就得需要极大的勇气,下定决绝的决心才行。《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着人们非常熟悉的“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一个“嗟”,就使那个齐国人宁愿就是饿死,也不吃,“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于不食而死。坚强地饥饿着,饥饿也是有尊严的。

  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山中的一位妇女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鲁迅先生在《采薇》中写道:“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伯夷、叔齐只好勇敢地饿死了。

  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只做了八十天,就宣告“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了。他归隐后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他连菽麦淡饭都吃不上,三暑天还穿着冬天的衣服。他依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容淡泊。在宋文帝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登门请他出仕,并赠以粱肉,在饥饿中的陶渊明却婉言拒绝了。在陶渊明四十四岁的时候,家中遭受火灾,生活更是急剧下降。可是,他始终自甘穷困,躬耕自资,不慕荣利,保持自己的节操。这不由得让人感叹,老陶尽管饥饿,可人家饥饿的从容不迫,并且还很坚强,有尊严。他的那些淡雅高远的田园诗是以此作底的,没有这个“底子”他老人家也淡雅高远不起来。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那一个重要?这就需要人们做出选择,尽管是艰难的选择。孤傲的莎乐美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道:“在我所要讲述的故事中,尊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能只有尊严才是我的故事的主题……”

  这是莎乐美的选择,皇帝们可不这么想,他们根本容不得人们进行选择。想要饿得坚强,想要尊严骨气,就得问问皇帝答应不答应了。朱元璋说:“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如果有人敢不给皇帝干活为其所用,就是自绝于天下,砍头灭门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在古代,如果说出富贵如云烟、为粪土的话,根本不把爵禄当作宝贝,是非常危险的言行,在皇帝们眼里就是危险人物。韩非子就曾经出主意说,把爵禄抛在一边,也就等于把君主抛在一边了,脱离了控制,是相当恶劣的,必须对这些人施以刑罚,最好是灭身。

  这简直是胡同里抓贼,两头堵,所以,皇权下的人们是“进亦忧,退亦忧”,进退两难哭笑不得。如此看来,陶令忍饥挨饿自甘穷困,保持气节尊严,也是一件关乎身家性命的举动,而他竟然从容处之,骨头的确够硬。他能够得以善终,也确实是一件幸事,可以说是遇到圣主明君了。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小学跳读职校成作家 贵州诗人贺师长诗引热议
近日,一首农民作家贺恩师寿诞的诗作在网络引起网友热议,臧否不一。
湘阴作家创作《孔》 唱响2017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诗礼相传,曲阜家风,千古儒流,海晏河清……”9月27日晚,一首由岳阳籍作家作词的歌曲在山东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唱响。今年是“东方第一圣人”孔子诞辰2568周年。2017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
何长工故里寻访杂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