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国际学校的STEAM课程,可以这样复制到你家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责任编辑:李璇

  编者按:

  这是一次由两个妈妈组成的“访谈节目”,访谈内容是:一年20多万学费的国际学校到底贵在哪里?

  访问者是我,一个试图掀开天价国际学校神秘面纱的妈。

  受访者是我的朋友程岚,一个娃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妈,信奉“想让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父母就是那个肩膀”。

  时间宝贵,话不多说,开始我们的访谈:

  我:你家宝贝在国际学校三年了,说说你的感想吧。

  程岚:说实话,刚进去还不太满意。老师教太少、进度很慢,小学二年级还在学20以内加减法,1/3+2/3=1可以教一个星期,当时我认识的好几个家长都在外面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加餐。

  我: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其实更好一些?

  程岚:确实,不论是深度还是难度,好的公立学校能甩我女儿学校几条街。我自己觉得,我们国家的公立学校,在基础教育这一块还是有优势的。

  我:那后来呢?你没给女儿转学肯定是发现了国际学校的长处,英语环境优势就不用说了,这个大家都知道,说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吧。

  程岚:其实国内的国际学校有点像美国的私校,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都接近。我就说说美国目前采用的STEM教育体系吧,现在加了“A”,叫STEAM体系。我女儿学校也开设了STEAM课程,这个课程给了我很大启发,感觉里面体现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公立学校没有的,也许就是你说的“国际学校的长处”吧!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STEAM就是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

  百度上说: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听着高大上,一琢磨还是不懂。这也是我刚接触STEAM教育的第一感觉,“不明觉厉”又“不明就里”。

  不过,多次接触孩子的STEAM课程后,我慢慢理解到:甭管它字面意义多高大上,最核心的特质就两个。

  01  教“思考方法”而不是“知识点”

  先说一个孩子手工课的案例。

  这堂手工课是做一个小沙包。我记得一般老师是这么教的:第一步,教怎么裁剪布料;第二步,教用针线来缝合;第三步,缝的时候收针怎么做。最后,把沙包封上口,填充沙子。学生只要按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做出一个统一的小沙包来。

  但女儿班里的STEAM课是这样教的:

  第一步,老师问学生,沙包是干什么用的。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和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它的功能是什么。沙包是玩的时候互相丢的,打到人的时候不能很疼,就不能用坚硬的材质来做,但又要保证丢得远,还得有一定的重量。

  这样思考后,学生自然会去想要实现这些现实功能,需要用什么材料。

  所以,第二步,老师会让学生自己选择用什么材料做沙包比较合适。

  第三步才是怎么做。

  做完之后还有第四步,一定要丢一丢检测一下,用现实来反馈。   

  让我们想一想。

  一般老师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一种情况:这次做沙包,会了;下次让学生做汽车模型,又不会了。因为他觉得汽车模型和沙包完全没关系,我知道怎么缝沙包,可汽车模型是个全新的东西。

  换成STEAM的教学方式,做汽车模型还是可以用这四步完成:一,有什么用?二,基于用途,需要什么材料?三,怎么做?四,做个检测,获得反馈。这个思维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其他地方,甚至长大以后设计轮船、机器人什么的都可以用上。

  这小小手工课的四步骤,体现了STEAM教育核心:

  发现问题 → 设计解决方法 → 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解决问题 → 运用理性方法验证解决效果

  它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做具体东西或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而是强调掌握一种思考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这道数学题:一个梨3元钱,小明买2个梨,给了老板10元钱,找他多少钱?

  是不是好熟悉,我们以前考的题都是这种类型。这种题的特点是:它的初始条件和最后答案都是确定的,你只要按老师教的解题方法去做,肯定能得出正确结果。

  这就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着重解决已知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点。

  而这种不需要自主思考,按图索骥的方式恰恰是STEAM所摈弃的。

  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成倍增加,这造成了国际学校教学的“慢”。

  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差”,也正是因为这种“慢”的教学方法。但慢有慢的好处,我发现虽然效率低了,但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发现、思考甚至讨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得出结论。恰是这种着眼于思考方法的“慢教学”,给了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02  “注重整体”而不是“单项突出”

  第二个案例是“虫虫奥林匹克竞赛”,女儿老师介绍说这是他们在美国考察STEAM课程时学到的。

  老师让学生从网上买来电子虫。学生首先要观察虫子生理结构的特点,它有什么能力,不同的虫子,有的爬得比较快,有的力气比较大,有的善于穿越障碍等等。(这部分包含了生物知识,还包含了结构和功能匹配的整体思维方式)

  观察之后,目标是为了设计虫虫的奥林匹克竞赛,于是要仿照人类的奥林匹克竞赛,设计不同的赛道。每个虫子特点不同,你得根据你的虫子的特点,设计出有利于自己虫子的赛道来。(这又涉及到了物理、运动知识和设计能力)

  设计出赛道之后,还要制定比赛的规则,要为竞赛做宣传,这里涉及到人文艺术的东西,是STEAM中的A部分。

  你会发现,组办一次“虫虫奥林匹克竞赛”,孩子们要用到的知识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跨学科的。

  像这种比赛,STEAM课上经常有。几个孩子为一组,几组一起做个项目,中间涉及多学科知识,同时,整个过程尽量由孩子自己设计,自己制定规则。这是STEAM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注重整体性。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里有个很奇怪的“完美主义情结”,不论学什么,都希望孩子学得又精又尖。比如数学,如果这孩子会两位数乘法了,马上就给上难度更高的。易到创始人周航曾在湖畔大学演讲中说:勤奋而低效,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不正确”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小数点后的努力”。什么意思呢?假设现在在参加一个体操比赛,如果我们以前可以得9分,就努力打磨使自己能得9.5分。

  “匠人精神”没有错,只是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远大于“单项突出”。因为,高精尖的活儿机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须体现在整合、创造上。从这点来看,我觉得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更接近智能化时代对人的需求。

  再聊聊如何 

  将STEAM用在家庭教育上

  首先,我想说说为什么STEAM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听完程岚的感想,我产生了一个认知:STEAM并不是价格高昂的国际学校的专利,相反,它非常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因为,从STEAM两个核心特质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掌握思考方法,还是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STEAM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虽然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是比较难达到的。比如我们的老师,初中老师只管初中阶段,不可能初中老师还去管高中的孩子,所以,老师很难把孩子当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而是不自觉地将重心放在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教育上。

  但对家庭来说,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就关注这个个体。并且,我的孩子对我来说,我不会把它当成一个学数学的孩子,他对我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孩子。我不仅关注他的初中高中,我还要关注他的一辈子,这就是可持续的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家长的目标和STEAM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STEAM非常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接下来,我再推荐给大家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是我们家目前常用的,与STEAM的核心不谋而合)

  01  用常见物品完成一个临时目标

  STEAM推崇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反复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最后形成思维习惯。

  用常见物品完成一个临时目标,是很好的训练。我建议家长学会就地取材。家庭中常见的东西,都可以做一个STEAM活动。

  比如,有一天,我跟千寻提议:我们来做个飞机吧。

  这个临时目标听起来是不是很难?因为传统思维是:做飞机?肯定得有图纸啊,上面写着步骤。我们习惯了依赖现成模板来完成目标。

  但STEAM要脱离标准模板。

  你可以引导孩子用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步来进行。首先,飞机的用途?先得能飞。然后,飞需要什么材料?这个环节,千寻想了很多,比如飞行需要燃料,这个燃料可以是电也可以是油等等。接着是怎么做,最后是测试能不能飞。

  下面就是孩子为主我为辅,利用家里废弃的彩色泡沫块和磁铁做的飞机。

  千寻在思考飞行动力的问题时,发现我们家现有材料很难搞定电力或者油动力,最后她想到了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我觉得非常有创意。重点是,这个idea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没有依赖现成模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知道,实施这个方法并不容易,需要家长有创意,还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孩子完成。

  不过,我的经验是,当你出于“为了孩子掌握好的思考方法”的理性,有意识地开展类似活动后,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孩子迸发出的惊人创意带给你的成就感。^_^

  02  有事没事做个项目

  STEAM课程还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随时随地搞项目。

  比如前面讲到的“虫虫奥林匹克竞赛”就是个很完整的项目。又比如,一个孩子偶尔问到:“为什么附近的超市买不到某种饮料?”老师就会引导其他孩子讨论,甚至用这个作主题搞一个项目,大家分组进行,又是市场调查又是实地考察,还会在网上搜索这个饮料的相关资料……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

  完成一个项目,孩子需要将各种不同知识串联起来运用,是一次很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训练。

  可能你会认为,“项目”这种庞大复杂的活动,只能在学校完成。光是父母和孩子,能完成什么“项目”?


  其实不然。“做个项目”关键之处并不是“项目”本身有多复杂,多少人参与。而是要有“做项目的思维”,什么是“做项目的思维”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愿意去延展和深入。

  拿我们家刚完成的一个项目举例吧。

  孩子偶然问到阳台上花圃里一种植物是什么?我知道那是“薄荷”。但我没有马上告诉她,我提议我们来做一个“项目”。然后,我和千寻一起设计了这个项目:记录植物的特征;根据特征上网查询它的名称、用途;用薄荷泡水测试它的功能;思考能不能出售,为出售定价并制作广告。

  这个过程涉及到了:生物知识、广告设计、选址定价、数学知识……

  我觉得,如果孩子学校经常组织这种项目活动,家长偷偷懒也无妨。但一般公立学校比较少开展类似活动,就得靠自己补短了。

  本文转自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未经允许禁止二次转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