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又到一年高考时 怎么报志愿了解一下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1日    责任编辑:李璇

  作者Wendy ,英国杜伦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致力于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语言教学。她曾经供职于3家业内著名英语教育机构(均已赴美上市),带领70人团队,研发3000+课时课程,覆盖百万学员。曾任课程与教学研究部总监、教师研修学院创始院长、学术产品总监、学术总监,500+场次教师培训、企业培训、家庭教育主讲人,覆盖数万家长。

  每到一年的这个时候,就会接到大量家长朋友们关于高考到底如何报志愿的咨询。每年聆听不同的故事,结合对个体发展方面的个人见解,倒也逐渐总结出来了一些规律,我称为“一般原则”,供家长朋友们参考。当然,这文章写出来是为了分享的,如果你有不同想法和思考也无妨。

  我定义的高考报志愿时候的“一般原则”一共有4条,就是按照不同孩子的个人情况,对三大参考因素进行排序。三大因素自然是你早已耳熟能详的:学校、城市、专业。“一般原则”就是按照这个进行参考,大概率上可能会对孩子职业发展和成长规划有更大的裨益。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孩子特别钟情于某一个城市、某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专业,倾向于按照喜好选择,那么可以不用参照这4条原则。或者,孩子是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前几名,可以较为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顶级名校的顶级专业,也不用参照这4条原则。

  原则1:考名校,学校>城市

  如果孩子目前的水平可以达到一本线,且能够有比较大的把握考上985、211大学,那么此时的选择一定以学校为先、城市在后。中国和美国一样,对名校的看重程度是非常高的。我在这里最近在看的《格调》一书的文字来解释这个观点:“鉴于美国是个如此年轻的国家,根本没有一个世袭的等级和封爵制度,也不存在王室加封容易的传统,甚至连一条众人皆知的可以往上爬的社会阶梯也没有,因而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加依赖自己的大学体系,指望这个机构培养人们的势利观念,建立社会等级机制。在别的国家,人们不仅仅依赖大学来实现社会地位,还有其他的传统途径。而在美国,尤其是20世纪以来,只有高等院校这样的组织,可以成为实现所有最高荣誉的来源。或者说,受高等教育至少是实现地位追求的最佳途径。”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看法是否政治正确,至少它说明了非常残酷的现实,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很重要。不难看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和美国是比较相似的。对一个普通背景的年轻人而言,想要有更好的未来发展,一张更加有名气的大学毕业证书在短时间内依然是进入职场的重要敲门砖。

  一般情况下,中国的985、211名校,尤其是985级别的学校,有很大一部分位于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还有一些分布在二线城市也多半是省会级的城市。学校在前、城市在后这个原则,如何落地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河南考生能够考出650分的成绩,在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或者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之间选择,虽然都是名校,北京是一线城市、南京是准一线城市(或称新一线城市),此时选更牛的南京大学(校友会2018中国顶尖大学排行榜南京大学全国第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国第23,北京理工大学未进前40。其它排行榜名次略有差异,差异很小)。

  为什么城市的作用对名校而言没有那么大?因为通常状况下,985大学毕业的学生有部分可能会留在学校所在城市,还有很大部分毕业之后会迅速流入北上广深等城市。一个应届毕业生能够提供给用人单位的职业信誉和能力都是零,基本上一张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就成了敲门砖。Wendy老师当年武汉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同学,很大一部分现在在深圳、还有一部分在上海。

  原则2:考一般院校,城市>学校

  但是如果孩子的成绩处于二本和三本的水平,能够考上一般水平的大学,那么优先选城市、然后再选大学。

  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国家2800多所高等院校,985、211一共只有100所多一点,且这100多所院校通常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这些鲜明的特色会成为毕业时进入职场时给孩子无形中套上的光环。但是一般院校往往不太容易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同质化程度相比于名校高得多,那么此时,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去一个一线或者准一线城市,在大学四年中得到更好的视野开拓——付了大学4年的高昂学费,进入职场的时候学校的学术背景不占优势,总要在其它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

  这需要考生和家长朋友们一方面对大学的排名比较熟悉,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情况有更多的关注,毕竟,孩子在哪里上大学就很有可能会在那个城市落脚发展,甚至安居乐业。一个城市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意味着就业环境更佳、经济收入更高、人口综合素质更优、生活便利和丰富程度更好。

  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不变,15个“新一线”或者叫“准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启、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中国高等院校分布最为密集的首先是北京上海、其次是武汉、西安和南京。所以,如果孩子是能够考上二本或者三本的水平,一定要尽可能送孩子去更好的城市,参考上述19个城市。

  原则3:学校>专业

  这可能是不同的视角得出结论差异最大的一个原则,也是大量考生报考志愿时的困惑——到底选择一个好学校的一般甚至冷门专业,还是选择一个一般学校的好专业?

  我个人的意见是坚决选学校。原因有如下几条:

  ▶ 中国大学里的学科架构和设置并不那么合理,教学内容不少都已过时老旧,用专业决定未来意义不大。相比之下,和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共度4年宝贵时光更重要;

  ▶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是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变迁的,而相对不变的是好大学的排名和在人们心智中的地位;

  ▶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时候,如果设置要求只收985、211大学学生的简历(我们不探讨这样做是不是正确),那么在这一关上选择好专业的学生连机会都没有了;

  ▶ 很大部分的毕业生进入职场之后没有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很多理工科学生;

  ▶ 选个好学校之后,有关专业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好学校辅修第二学位的机会多,选个喜欢的专业修第二学位即可。

  原则4:专业是擅长最重要

  很多考生和家长一看这一条原则,第一反应是没有什么擅长的。其实擅长这个词很容易理解,就是在高考这些科目里你哪一个科目成绩最好。如果有超过一门科目成绩都还不错,选择你花费了最少时间和精力就能考成个人最好的那一门。然后按照这门科目可能对应的专业去进行选择。

  千万不要看所谓的“兴趣”,这个词被说烂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每个人在兴致勃勃地探讨兴趣的时候,其实对兴趣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用这么泛化且含义模糊的词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另外,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自己擅长的和自己喜欢的并不重合,如果重合通常已经成为该领域里的大师级人物或者至少是专家或者专业人士了。绝大部分的人,自己擅长的和自己喜欢的是不同方向,把擅长的做成你赖以生存的饭碗,把喜欢的做成你闲暇时光的消遣,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面临高考,是莘莘学子在人生中第一次面临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选择,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未来到哪个城市生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迷茫在所难免,但是理性告诉你:

  ▶ 没有到一线城市或者准一线城市生活过,尤其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意见,价值不大;

  ▶ 50岁的专家是30多年前参加高考的,那个时候高考没有扩招、大学毕业包分配,这样的专家的个人意见,参考意义不大(如果是数据化的意见,可以参考);

  ▶ 个人经历不够丰富,太过年轻的人的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意见和建议,参考意义不大。人生很长,未来10年、20年怎么样还不知道呢;

  ▶ 总结一下,报志愿这个事情,一定是“道”的东西比“术”的东西更重要,理性判断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其实,人生很长,有很多时间节点可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高考只是这很多时间节点上的一个,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最后,预祝全国高考学子沉着应战,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