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新高考在路上,不唯分数论惹争议,走向招考分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5日    责任编辑:李璇

新学期开学后,刚刚升入高二的王金水将正式开始走班上课,这是此前学姐学长从未尝试过的全新学习方式。

作为北京市首批即将在2020年参加新高考的学生,和王金水同一届的学生们在高二时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取而代之的是“3+3”选科方式。即3门统考必选科目(语数外)+3门选考任选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3门)。在理论上多达20种排列组合的情况下,走班制代替了传统的固定班级制度,成为了学生即将面对的最大变化之一。

王金水面临的新高考,源于北京市在2017年研究制定并发布的《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今年8月23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在总结上海和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经验后,出台了更加具体的改革措施,但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方式,高考公平性等问题依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北京新高考方案落地

2014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内高考改革在政策层面起步。作为改革的先行试点,上海和浙江于当年率先按照新模式进行高中阶段的培养,并自2017年起依照改革后的招生录取模式进行考试。

相比于此前的高考,新高考最大的变化是“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不分文理科,采用“3+3”自主选科模式,以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成为高考改革者考虑更多的因素,学生在学习和考试科目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空间。

在上海和浙江,难度较大的物理被集体“弃考”。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浙江全省共29.13万名高考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物理的仅有8.9万人,在浙江开放的七门选考科目中,排名倒数第二。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也有相同趋势,2017年的5万名考生中,1.92万人选考物理,占比38.4%,在开放的六门选考科目中同样排名倒数第二。

与上海,浙江“遇冷”不同,在北京新高考选科阶段,物理得到了考生及家长的重视。来自西城区某高中教师张勇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其在参加教研时的情况了解,不仅自己所在学校,其他学校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已经完成选科的王金水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其所在的密云二中选择物理的人数也是最多的。“我们年级物化(物理+化学)班是最多的,共有7个。”王金水说。

这样的变化与政策导向上的变化不无关系。在5月本届学生选科前夕,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20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下称《要求》),以指导学生选科。根据《要求》显示,大部分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都必须选考物理。

王金水回忆,在选科之前学校会开办相关讲座,老师会向学生们强调,在最新的政策下选考物理意味着可以选择绝大部份的专业。“很多同学意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即使物理不是强项,也会选择。”王金水说。

在其他方面,北京的新高考政策也进行了一些细节调整。例如英语听力一年进行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浙江和上海英语则规定为全科所有内容考两次,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北京的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与时间,也与上海、浙江不同。浙江省的选考科目可以考两次,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上海市的生物、地理两门科目可提前选择在高二参加等级性考试。北京则与此前相同仅安排一次考试,意在规避此前试点改革中反映出的考试密集、学生压力过大、学习抢跑等现象。

不唯分数论惹争议

除了选科、选考以外,此次北京市《方案》中提出的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引发关注。在此机制下,高考成绩可能不再是唯一录取依据。根据《方案》显示,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方案》一出,立即引起热议,部分网友质疑该评价机制中面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部分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引起不公;同时高考成绩只占60%使得高考的含金量下降,甚至引发了“拼爹”言论。

“(群众的)错误理解会影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高考改革努力,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受困于单一分数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高考成绩占60%,是对已经投档成功的学生而言。”

熊丙奇表示,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具体操作是先由学生提出申请,学校对申请学生进行筛选,确定入围学校测试名单,获得入围资格的学生获得测试成绩以及填报志愿的资格。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填报综合素质评价志愿。高校按一定比例,如1.5:1调取学生档案,再对投档学生按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评分排序,按计划录取。

浙江则早在2011年就启动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目前已有50多所学校实施该评价体系,上海从2015年启动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现有9所学校试点。

“从上海、浙江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看,有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投档分甚至高于统一招生分数,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意义,主要在于在高考成绩之外,关注学生的其他能力与素质,同时让学生选择感兴趣、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熊丙奇说。

同时,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林修在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节目权威解读新高考政策时也表示,目前新高考中所有考生升入本科院校的主渠道还是统一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未来探索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从选科到选人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

招考分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去年的十九大会议讨论中表示,将在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但目前,意在提倡素质教育,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新高考,还没有完全引导基础教育走出唯分数论,学校、学生和家长仍在以相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高考。

“目前高考改革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招考当中行政依然是主体,并没有把招生的权利真正交给高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界面新闻表示,在未来高考改革如果要有所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招考分离。

熊丙奇也认为,即使是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力度还远远不够,已经试点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还是在和高考的集中录取做嫁接。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熊丙奇表示。

对于扩大高校权利,充分开放高校自主招生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储朝晖表示,目前的自主招生就像在行政权力控制下开了一个洞,“这个洞很可能成为腐败的通道”,他说,将招生权利完全交给高校后,高校必然要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此类专业团队在监督下透明程度会更高。同时他也认为,考生和家长可以“用脚投票”。

“如果一个学校不断被曝出腐败丑闻,那么它很可能会办不下去”。储朝晖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