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东山镇江洲新村村民新居美不胜收
农村综合改革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其意深远。
近日,市农业委重点工作联片督导组、市直规范村民建房工作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县市区规范村民建房工作牵头单位分管负责人一行人,赴华容县东山镇江洲新村和三封寺镇莲花堰村集中建房点进行现场参观培训。
进入江州新村,屋边金黄色的油菜花飘香,桃花粉红,绿叶吐蕊,前有坪后有院,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确保了各项决策部署在岳阳落地生根。
●创建农村改革集中区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当前,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市农业委有关人员介绍,在改革中我市坚持统筹推进。2016年5月,我市率先全省在屈原管理区正式启动农村改革集中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六化”,即规划全域化、土地股份合作化、产业融合化、建房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及保障一体化。
这几大举措逐步落实,效应日益凸显。
在土地股份合作化上,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两田制”,积极引导农业退休职工无偿退出口粮田和经营田。成立乡村建设投资公司、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土地超市”、家庭农场联盟等平台,为社会及金融资本进入农村打开了“通道”。目前,凤凰乡城乡建设投资分公司已经运营,成功筹资3000万元建成了龙虾基地、龙虾广场和虾吃一条街。
在建房规范化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集中连片20户以上的示范点,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建房,建设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生态化上,实施绿化屈原“三年行动”,全面推进“通道绿化”、“庭院绿化”,重点建设50公里环洞庭湖绿色通道,三年内所有乡镇、村(社区)均创建成为省、市级美丽乡村。此外,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成立了农村社区,建成了4个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示范点,引入了城市物业管理、家政保洁等服务。
随着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屈原管理区正朝着建设成为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农村改革集中区、城乡一体示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迈时。
●规范村民建房
着力解决城乡基础设施
规范村民建房对于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
江洲新村系结合小墨山核电征拆移民安置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而打造,占地面积100亩,规划建房187栋,小区道路、给排水设施、绿化亮化、电力通讯、污水处理以及农户宅基地等由政府统归统建。在户型选择、建房风格和整体品位又高度锲合东山镇特色。
而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星火美丽乡村建房点,则采取的典型徽派建筑的手法,灰色的整体墙面,做旧的砖体围墙,高大的乔木围绕。
这种景象与格调,在往昔农村是无法想象的。
据了解,我市注重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规范农村村民建房,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市累计审批建房10978户,255个规划集中建房点建成51个,汨罗南托新村示范点经验被省委《工作情况交流》重点推介。
在推进全市规范村民建房工作上,我市致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在县、镇、村三级分别设立规范村民建房办公室、便民服务窗口和理事会,将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审批权限下放到了乡镇一级,彻底改变了原来审批环节多、收费多、耗时多的现状。”市农业委相关人员介绍。
同时,我市还创新建房模式,将规范村民建房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相结合,推行“乡建投代建、住户回购”“乡友援建、零利润出售”等模式,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市级试点乡镇由10个增加到22个,整体推进县市区达到4个。
●加快土地流转
打破农业生产制约瓶颈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我市严格落实“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更多工商资本下乡,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182.6万亩,流转率40.2%。
据悉,自2014年岳阳县纳入全省试点开始,我市有10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第一批整县推进的7个县市区已经完成权属调查工作,第二批启动的3个县市区已完成前期准备,力争年底全面完成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为土地确定“身份证”,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为加快土地流转,我市完善交易服务平台,按照市、县、乡、村四级服务平台全覆盖的要求,市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县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开设服务窗口,村级培训信息员,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交易鉴证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74个,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4.6万宗、31.2亿元。
土地流转加快,规模经营主体日益增加。我市坚持土地流转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规范农业保险等试点,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目前,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2450家,农民合作社4670家,种粮大户2.6万户,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102户,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我市将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工作新活力,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记者 王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