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织牢生态环境“防火墙”
——“坚持绿色发展 确保发展与环保互促共赢”系列评论之五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了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我们推进“美丽岳阳”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系列决策与部署,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织密织牢生态环境的“防火墙”,全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第一道防火墙:控住源头。古人讲“欲速则不达”,发展愿望越是迫切,就越要坚守生态底线。环境保护如果源头失控,隐患就会“叠罗汉”越来越多,问题就会“滚雪球”越来越大。在污染源头防控上,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围绕生态红线,对所有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决不能急功近利而“杀鸡取卵”“自断后路”;要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建立污染项目负面清单,严格把好环评、审批、验收三大关口,对环境超容量、排污超总量、执行关停淘汰政策未到位的地区和行业,严格限批限产,全面关停并转;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格局,坚决堵住超标排污、非法排污的制度漏洞。
第二道防火墙:管住过程。环境治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监管上决不能失之于“宽、松、软”,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多出实招,敢出硬招,确保“多还旧账、不欠新账”。要全天侯监测,严格执行《岳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依托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对污染源实行动态监测,杜绝污染因子“跑冒漏滴”,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全过程预警,建立水体、大气、土壤污染隐患台账,及时跟踪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杜绝各类恶性环境案件的发生。要全方位整改,对湘江和洞庭湖水域污染、城市内湖污染、重点饮用水源地污染、工矿区重金属污染、河道采砂等要采取断然措施,立说立行,立查立改,决不允许将“整改期”当成做方案、抓排查的“预备期”,甚至当成打折扣、搞变通的“缓冲期”,确保生态环境污染整治收到“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道防火墙:守住责任。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人、关键靠人,必须拧紧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企业的责任链条,打通责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不误”,把环境保护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杜绝在生态环境上“寅吃卯粮”的现象。各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决不能有“鸵鸟心态”,对违规审批、包庇违法、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实行“一票否决”,严厉追责问责。各企业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超标排放、损害环境的企业,要纳入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和查处力度,让污染企业“露头就打”“无处藏身”。
美丽岳阳的底色,少不了那一抹关键的绿色。织密织牢生态环境的“防火墙”,关键在于各项环保制度与措施的落地落细,只有控住源头、管住过程、守住责任,环境治理才不会“走过场”,岳阳才会天更蓝、土更净、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