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湘沪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捷指导贫困户为红心柚剪枝 记者 王昕力 摄
又是一个丰收年,又是一年红柚香。初秋时节,经开区西塘镇杨家村的湘沪现代农业园到处硕果累累,数百亩红心柚枝叶翠绿葱茏,长势喜人,一个个硕大的红心柚压弯了枝头,羡煞了游客,也富裕了村民。
“这些是北纬30度洞庭红心柚,是园区的优势特色产业。还有个把月就可以上市了,目前销路不愁,可以说供不应求。”湘沪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捷说。
他如数家珍地给自己的宝贝算了笔“效益账”:一亩地可以种植30多棵柚子树,3至5年后产果,正常年份,一棵树可以结3、40个红心柚,大的一个有3斤多重,可以卖10元钱以上,最小的也能卖3元钱一个。平均一个红心柚5元钱,一棵树就能卖200元左右,一亩地就有7000元的收入,管护得好的话,还不止这个价。
2014年初,陈捷将杨家村半荒废状态的1000多亩滩涂地改造成果园,注册成立湘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集生态种养、试验示范、科普科教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与上海、湖南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他们引进的江西马家柚、上海红心柚,结合岳阳地区的气候、空气、土壤、雨水等自然条件,经科研团队筛选、育种、扩繁改良,精心培育出北纬30度洞庭红心柚。
2016年,北纬30度洞庭红心柚参加亚洲(香港)农产品展,获得金奖。湘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被评为长三角农业休闲与旅游景点、省级示范合作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这两年,“北纬30度洞庭红心柚”在全市贫困山区遍地开花,他们在经开区推广3000亩,在其他县区推广了1100多亩,全市总计有4000多亩,光今年上半年就向贫困村推广35000多株。
北纬30度洞庭红心柚成功种植和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目前已带动近800户贫困农户参与种植,年增收6000多元,还带动其他人员就业1000余人。陈捷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再过两年,公司生产步入快车道后,年利润将在500万元以上,能带动1000多名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产业精准扶贫是“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治本之策。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政策部署,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深入开展产业扶贫,扶持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优质水果、茶叶、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覆盖全市60%以上的贫困村。2016年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40人次,其中近三分之一为贫困户;大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岳阳特色的种养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如何做大做强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要念好“优”字经,不断优化种养产业结构,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抓好“一县一业”、“一乡一园”、“一村一品”的发展,才能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发展“一县一业”,就是各县市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一乡一园”,就是每个乡镇都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引导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全市今年力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5个以上,带动1500户以上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脱贫;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0个,每个产业园都要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培育“一村一品”,就是每个贫困村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市场需求,重点发展1-2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并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
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个个产业扶贫“良方”,将为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坚实保障。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