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公益

醉驾公益免刑可行 回应公众关切应该
作者: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3日    责任编辑:汤嘉

近日,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一起醉驾案后认为,当事人张某醉驾情节轻微,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根据最高法今年5月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浙江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印发的《关于办理“醉驾”案件的会议纪要》相关精神,于11月27日在张某完成30小时社会服务后,对其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醉驾属于犯罪,为什么不起诉?做社区服务就能“免刑”吗?这样做是不是放纵醉驾?针对舆论关切,瑞安市人民检察院解释,没有起诉并不意味着“无罪释放”,检察机关对张某作出不起诉决定并非认定张某无罪,只是认为不需要对他进行刑事处罚,但实际上张某仍然构成危险驾驶罪。

社区服务是指法庭判决犯罪人在社区内从事一定的无偿服务,在教育和改造犯罪人的同时弥补因其罪行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通常认为,社区服务的刑罚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之后很多国家和地区跟进效仿,将其合法化。社区服务刑要求犯罪人进行社区劳动,有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避免了与其他犯罪人交叉感染,而且可以降低刑罚成本。

社区服务令虽然是一个新事物,但民众对其并不陌生。香港艺员谢霆锋因为妨碍司法公正罪被判240小时的社会服务,不用监禁,因其名人效应,一时间“社区服务令”成为了热词。而在内地,早在2001年,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就曾发出过社会服务令。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自2003年以来,向部分未成年罪犯发出社会服务令,已有20多名罪犯到老年护理院当义工,没有一人重新犯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着这样活生生的前例,社区服务也确实有其好处,社会公众也比较认同。但是人们仍然不能打住进一步的关切:对当事人作出这样的处罚有没有特殊背景?执行是否公平正义?对这样的关切,执法部门作出回应是应该的。只有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醉驾公益免刑”上,舆论既关心社会服务本身,更关心实施社会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因为看到不少“好经被念歪了”,很多人担心社会服务走偏,会成为有钱有权有关系的“福利包”。倘若这样,动摇的不仅是反醉驾公理,而且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网络慈善当与眼球经济保持距离
网络带给慈善的重要意义应该体现在化解信息不对称和破除信息不公开,便于人们寻求帮助和公众进行监督。一旦过度运用网络对慈善信息进行整合、渲染去吸引眼球,就可能会让爱心受到伤害。
最火资讯
全国互联网品牌扶贫创新论坛在京举办
“小师傅非遗文化传承专项基金”启动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的第四届美动华人公益盛典暨小师傅非遗文化传承专项基金启动仪式日前在京举行。
慈善讲创新 更得讲诚信
这两天,一款主题为“同一天生日”的慈善活动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就能找到“同月同日生”的贫困学生,捐上一块钱“改变TA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