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创客

青年创业系列——进山采蜜的“95后学生军”
作者:陈听雨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1日    责任编辑:宋倩

  桃花汛起,云南丽江老君山,海拔3000米的密林小路,邹纳耀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捧蜜而出。



    “必须找到镇店好蜂蜜”


    邹纳耀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管系的大三学生。2016年,他和师兄李凯强、同学刘思叶负责了一个学校发起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如今团队扩建到15名同学,在丽江古城批发市场开了四家实体店和一家淘宝店,店名叫“丽江好货”,主要销售云南当地的玛卡、普洱茶、藏红花、腊排骨等特产,主打产品则是当地的野生蜂蜜。


    学生创业没有本钱,所有的货品全是向商家借的。15个大学生齐心协力,2017年春节都没回家,轮流值守看店。从2016年7月至今,整个团队的销售额达到50万。但是因为货物全是借贷,还掉货款和各项开支,只剩下1000块钱。


    团队积极调整方向,要把“丽江好货”的品牌打响,首先要扩大销售范围,在淘宝上开店,淘宝店铺众多,想要一鸣惊人,必须找到能镇店的好蜂蜜。


    什么叫好蜂蜜?团队大哥李凯强笑着说:“就是吃了我们的蜜,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啊,原来这么多年吃到的都是‘假蜂蜜’。”于是,他们决定进老君山采蜜。


    “蜂王”有块祖传宝地


    老君山,距离丽江市区100公里,海拔4500米,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有“滇省众山之祖”之称。山脚有个村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白族乡中合村。杨德林就是中合村的人,祖传养蜂,人称“丽江蜂王”。


    “不是我厉害,是我家有块宝地。”杨德林带着李凯强、邹纳耀等人翻了2小时人迹罕至的山路,指着一块山坳说,“喏,就是这块地,我家在这养蜂40年了。”


    “这块地有老君山最好的植被,80%都适合酿蜜,最关键的是,这块山坳向阳、有水源,一年四季有绿色植物,梨树、柿树、松树、野蓝莓遍地都是,还有一种茶科植物,能产蜂浆,冬季都能开花,非常宝贵。”


    坐拥这块“宝地”,杨德林的400箱中华蜂,一年能产8000斤优质蜂蜜。不过,当听这批大学生说,要把他的蜂蜜通过电商卖到全中国去,他表示很怀疑。但是杨德林很快被这群带着面包、矿泉水进山采蜜的“95后”征服了。第一批价值数千元的蜂蜜几天就销售一空。


“学生军”和“蜂王”杨德林(左三)


    “把定制模具放进蜂箱”


    最好的蜂蜜找到了,可怎么运出深山却成了问题。


    大学生没有车,大家便凑钱雇了一辆面包车,开到100公里外的老君山脚下,进山取了蜂蜜,2小时的返程山路,大家还得轮流用脸盆把洁白的蜂巢蜜端出来……


    跋山涉水后,继续用面包车把蜂巢蜜带回到100公里外的学校,小心翼翼装入盒具,包装,发货——结果买家收到货打开一开,哪是蜂蜜,就是一堆豆腐渣,强烈要求退款。


    “蜂巢蜜最漂亮,原汁原味,但是也最难运输,包装不好就成了一堆渣,”邹纳耀说,“我们和‘蜂王’商量,接下来,我们根据淘宝买家的定制款式,把做好的模具直接放到蜂箱里,让蜜蜂在模具里酿蜜,用最原生态的方式寄出去。”


    大学生创业就怕一时兴起,半途而废,对此,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李凯强说,“我们这个团队不会散。我已经决定留在丽江创业了。”


    “我们的‘丽江好货’,就是要卖品质最好、最优秀的本地产品。我们15个人来自全国各地,我老家陇南有花椒,福建的柯双可以找到最无污染的铁观音,新疆的刘治琨提供最优质的红枣,黑龙江的李智慧负责本地红肠,六盘水的赵泽贵提供最地道的羊肉……我们会去寻找每个人老家最好的东西,然后通过淘宝店、通过互联网创业的模式复制,以后15个人就是15家分公司!”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城市复兴与一场百人骑行,from浙大软件学院 to集盒广场
青年的定义的有很多,从官方到约定俗成,从五四青年到抗日青年,从知识青年到奋斗青年,从文艺青年到2B青年。 但无论怎样定义青年,激情、创造力、年轻、创新这些标签永远那么鲜明。
最火资讯
合肥小创客义卖捐助贫困学校小伙伴
为进一步教育学生“从小学做人 从小学立志 从小学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5月5日下午,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汇林校区隆重举行首届“小创客 大梦想”红领巾创想秀义卖活动,现场筹集善款近三万元将全部捐赠给新疆皮山县的五所贫困学校,用于帮助那里的小伙伴。
22个创客项目"天青杯"巅峰对决争夺83万元大赛奖金
创新创业正成为五四青年节的热门过节方式。5日,历经6个月的广州市“天青杯”暨天英汇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迎来总决赛。经过层层突围,22强创客团队登场决赛路演,角逐最后名次,并争抢83万元大赛奖金和与资本对接关注的机会。
85后创客耿琪超:智能机器人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器人360°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果蔬的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进行自动品质分级,这样一台机器人运转一天能顶上40名工人的工作量。”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莱西市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了这样一台“高大上”的智能化分拣机器人。他的创始人就是眼前这位28岁的小伙子耿琪超。目前,该项科研成果已经青岛市科技局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耿琪超本人也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岛市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