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星期二、星期四的早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两天是黎晓新教授的专家门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病患者,或是慕名而来,或是经当地医生介绍而来,他们都希望让黎大夫来诊治,他们把光明的希望寄托在黎大夫身上。
黎晓新,1950年出生于上海,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她,从小经常听到一个词“光明”。这个有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女孩,若干年后成长为一名让许许多多患者重见光明的眼科医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
“做一名好医生”,是黎晓新一生的奋斗目标。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时,她自学医学,还跟同学的妈妈学习针灸。
插队时当了3年赤脚医生后,黎晓新到宁夏一家县医院学习了半年。1973年,她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1981年,她参加研究生考试,赴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学习专攻眼底病。获博士学位后,她放弃了更好的选择,回到北大人民医院
从业30年,在同事和学生眼中,“黎大夫”是“工作狂”。作为国内顶尖的眼科专家,黎晓新要兼顾临床、科研、教学和行政。回国到现在,记录在案的手术共1.8万多例,还不包括激光手术。手术最密集的时候一天要做十多台,还有会议、讲课及管理工作。她的中餐常年是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静下来写论文,是她最放松的时候。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黎晓新却乐在其中:“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为病人解除痛苦带给我莫大的成就感。”
2004年,黎晓新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黎晓新被公认为先驱,成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
工作重压下,黎晓新还亲自为本科大学生上课,不定期询问每个研究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尤其让学生们感动的是,每年圣诞节,她都邀请学生去她家做客,品尝她亲手酿的肉桂酒。近年来,黎晓新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培养进修医生200余名,为全国培训了一批眼底病治疗的专门人才。
黎晓新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光明,还有深深的爱。帮视力明显衰退的那大爷看病时,黎晓新获知那大爷孤身一人,且是街道低保对象。她叮嘱那大爷坚持用降眼压药,并叮嘱他:“每月来检查一次,专家号您别挂了,在我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来,省得您久等。”
这样的义务治疗,黎晓新坚持了6年。一天,那大爷送来半斤茶叶。原来那大爷听护士提了句“没茶叶了”,就特意买了半斤老北京人最喜欢喝的茉莉花茶。拿着这包茶叶,黎晓新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又过了一段时间,街道办事处的人给黎晓新带来了一斤茉莉花茶:“老人前几天去世了,去世前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一定要看看杨大夫和您。他说,是您让他在生命最后几年看到了人世的温暖。”接过这重似千斤的茶叶,泪水模糊了黎晓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