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荣
题记:“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所言。
一个农家子弟,且只有小学文化,从一个朴实的泥水匠,干到正处级干部退休,这有点奇,但绝对不会让你震惊;如果这个人却又是著作等身,居然出版了34部著作,而且都是大部头,1640余万字,发行近百万册,不知你是否震惊,我震惊了,而且是一种近于虔诚的折服。
这位老人就是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正处级退休干部张月明,人称“三湘奇人”。2016年新春佳节时,他的第三十四本著作——《纪检监察基本知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理当享受天伦,却依旧笔耕不辍,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我曾经在岳阳市纪委工作,与老人同事,现在我调到人大工作,虽然老人已退休,我们依旧称得上是同事。一个身边的奇人,我试图去寻找他背后的故事,抑或想解读他的人生点滴。
有 心
1935年9月26日,张月明出生在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因为家境窘困,张月明初一未读完就辍学在家帮着父母干农活。年幼的他对于书本是那么渴望,我甚至可以想象那双充满渴求的眼光,在岁月的长河依旧闪亮,正是这份光,延续了他后来的神奇。
据张老介绍,一次无意读到了《高玉宝》一书。高玉宝“我要读书”一节中所写的情景跟他当时的心境非常相似。故乡连年干旱,父亲欠了一屁股债,他不得不跟父亲一道挑起家庭谋生的重担。当他挑脚进湘潭,走过学校、书店、书摊,他就会久久驻足在那儿,望着那些幸运的学子,望着那些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写的书,愣愣地发呆。在儒学盛行的书香之家,父母从小就要孩子进行“敬惜字纸”的教育。而张月明非书香子弟,且是祖宗三代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农家孩子,幸运的是他竟也受到了这种“敬惜字纸”的崇拜知识、崇拜书本的教育。
1952年,一个机遇,他到湘潭协力泥木社做副工,后来有幸成为湘潭专区工程公司的正式职员。干了十年后,便调到湘潭专区建设银行。1964年8月,因湘潭与岳阳“分家”,张月明被分到岳阳地区建设银行,几十年来,他先后在银行、纪检工作过,最后归宿是财经事业。成为国家职工后,有了空暇他就拼命读书,拼命汲取知识。在每一个行业,他都是称职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或官员。
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去写书、编书。这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遇!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设银行总行的程曾泽同志来岳阳检查工作,听过张月明头头是道别开生面的汇报后,说:“老张,你在建筑经济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么丰富,怎么不写写文章呢?我看你今后还可以写书呢?”
从此,张月明不知天高地厚地走上了原来想也不敢想的充满艰辛,充满迷恋,也充满刺激的写作编书旅程。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题解500例》出版了。书一面世,就受到基建主管部门、建设银行、设计院、建设单位和建筑行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第一次就发行了近50000册。其后的《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荣获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恒 心
如果说张老仅仅是一本书的成功,或许只会是昙花一现,但张老的神奇更在于他是有着一颗坚强恒心的人。他在《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题解500例》一炮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从44岁人生壮年,到年过八旬,36年来,张老硬是凭着自己的恒心,一支笔,一页纸,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执着,收获了丰厚的果实,出版了34部著作,1640余万字。
其实,张老在退休之前,不管是在建行,在纪委,还是在人大财经委,他的工作任务都十分繁重,是独当一面的角色,每天上班一分钟也不能缺,他是货真价实的业余作者。要在十几年的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完成800多万字的写作编著任务,这简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如鲁迅先生说他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一样,张月明是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法定上班时间以外的所有业余时间,全都不惜血本地投入了他崇拜而又神圣且高不可攀的事业。
1996年10月张老正式办了退休手续。他是从岳阳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县处级)的岗位上“告老”但不还乡的。退休后,张老的家人劝他,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张老像疾驰的马车,依旧在书写人生的精彩。他时常提着个人造革黑提包,忙忙碌碌,四处奔走,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向着心中的圣地麦加,在完全陌生的、广袤的沙漠上日夜兼程地赶路,朝着他既定的梦想孜孜以求地前行。正是因为他的执着,退休后,他又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国家级著名出版社出版,受到了专家、企业家和建筑管理部门的好评。出版的这些图书中,《行政监察名词解释》《行政监察办案知识》被选入监察部主编的《廉政·监察》丛书;《工程概预算丛书》一套五本,214.5万字,被湖南理工大学选作教材;《小城镇建设基础知识》被上海城市建设学院选作教材。《住宅购买与装修》一书,荣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2006年一等奖。2001年他被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授予“中华成功人士”,2003年被中国作家世纪论坛授予“优秀作家”,2005年被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2010年被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湖南省科普创作(工作)积极分子”。
也许,张月明编著的这些书,不能同那些伟大的文艺名著相比,也不能同那些独领一代风骚的科学著作相比;然而,他的这些涉及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多领域的普及性的、实用性的巨著一经出版,就受到各行各业读者的广泛欢迎——这正说明了他编著的这些著作的存在价值。
张月明由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员,一跃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著作家,他的成功,既有偶然的机遇,其实又并不偶然。他编著的书,所涉猎的领域,都是他工作过几十年的行业、岗位;那1640万字(不含内部资料),一行行,一句句,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积累的实践经验的结晶。
难怪湖南省图书馆要把他编著、主编的图书,以及手稿、笔记、自传、回忆录长期收藏到湖南名人文库;难怪岳阳市档案馆为他建立个人档案,将他的图书、资料、照片等长期收藏;难怪他的事迹要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湖南名人志》《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和《巴陵名人》等25部大典。
忠 心
张老是一个忠心之人。
张老参加工作45年,虽然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是经过他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乎你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一官半职,更不在乎官职的大小;也不在乎你是专家、教授,还是一名技术工人;也不在乎你是明星、大款、亿万富翁,还是一文不值的穷光蛋——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做过什么,是否认认真真去做了,在做的过程中你是否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的结果是否留下了一点什么。
至少,张老留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灵历史。
因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不是在结果,而在你奋斗的全过程,在你奋斗过程中心灵的历史是否真实、丰富,充满生命的朝气而又永远进取、开拓,你是否充分品尝过奋斗的成功与失败、艰辛与欢乐……
这些,张老都经历过了。
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张老总是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上级领导尊重、服从,对所交代的工作任务说一不二,不折不扣完成。但又决不阿谀逢迎,有主见而不随风驶舵,让脑袋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对周围的同事,乃至下级,他总是坦诚相待,充分信任,与他们休戚与共。张月明时间观很强,虽然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写作上,但从来没有影响到工作,他一直都将自己的事情打理得很有条理,从来不发脾气。他对工作也不挑肥拣瘦,工作安排,他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信任,他每到一个新单位或新岗位,总是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不管你现在干什么最苦最累的,平凡的,不屑提起的,最琐碎的工作,如果你能像铆钉一样死死钉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咬住青松不放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那么这对于你日后成才必有莫大的好处。”这是张月明的经验之谈。
确实,张老他是一个平凡的人,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写作出版了的这些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记录了他的渺小的心灵历史,也折射着他人生的闪光之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袁隆平院士给他的题词。这些年来,张月明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许多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认可。薄一波、胡乔木、陈丕显、王丙乾、王首道、侯镜如为他出版的图书题词;省部级领导和院士、专家名人叶如棠、周伯华、刘夫生、陈叔红、何继善、刘嘉麒、杨敏之、俞海潮、罗海藩等为他题词、作诗,为他出版的图书作序。
歌德在他的《上帝、心情和世界》一书中说:“从内心深处,从母胎内多少生命想见天日;可是要由小变大,就必须自强不息。”一切生不逢时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切普通劳动者,一切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不管过去称之为庶民、老百姓、贫民还是今天称之为“公民”的人,你想改变命运,“想见天日”干成一番你想干的事业,你就必须永远“自强不息”。只有付出超过常人百十倍的辛劳和汗水,你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
或许这是张月明老人最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