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由“国”改“民” 初心不变逐梦前行
作者:刘神尊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0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小记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公司董事长佘喜春


佘喜春(中)在中试车间巡视工作。 屈叶青 摄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神尊

“如果没有当年那个重要的决定,公司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公司董事长佘喜春,是公司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今年53岁的他每每回想起12年前面临着那场异常艰难的抉择,总会庆幸地这样说。

国企改制 12年前艰难的抉择

湖南长岭石化科研开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石化长炼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这里汇集了大量顶尖的石化研发技术人员,曾经为我国石化科研贡献了重要力量。

2005年,国内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中石化公司长炼研究院的90多名员工,面临着两条路,要么改制为民企,要么人员分流。

“当时消息一传出来,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捧了十几年的铁饭碗,眼看就要没有了。”佘喜春说,有的人建议分流,他们担心改制后的企业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今后的收入和福利可能没有保障。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公司发展了30多年,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一批实力很强的科研人员,解散实在是可惜。

作为长炼研究院负责人的佘喜春,压力尤其大。当时他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是继续躺在大树底下乘凉?还是带着员工们一起大胆走出去,改制为民企自负盈亏?

经过深思熟虑,佘喜春毅然决定走改制的道路。除了少数人选择内退外,其余的人全部决定跟着他,齐心协力在市场中开创另一番天地。

艰苦创业 “铁饭碗”变“瓷饭碗”

2006年1月1日,改制后的湖南长岭石化科研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创业的过程是很艰难的,就像是踏上了一趟没有回程、没有刹车的列车,只有勇往直前。”佘喜春说,尽管当时的条件困难,但他一直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来源于团队成员的团结一致,刻苦专研,不管钱多钱少,大家觉得有希望的事就埋头去做。

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之一,没有项目可做就等于坐以待毙。公司改制前,大家都是等上面安排的课题去做。改制后课题不多,他们就自己到市场上去找。

通常来说,一个课题从进实验室,再到研发成功,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研发团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份坚持。

做出成绩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创新服务社会,创业成就员工,创效回报股东。”公司成立之初,佘春喜就将这三句话定为企业宗旨。他认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要有宏观意识,更要关注社会效益,挑起社会责任,企业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果忽略了社会责任,最终将会限制企业的发展。

从公司成立至今,团队申请国际专利6项,获得4项授权;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36项,授权92项。成果转化33项,形成12项成套工艺技术,21个新产品,新建18套万吨级工业装置,单套装置最大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年。此外,还孵化了湖南中创、湖南新岭、湖南中岭等多家新型化工企业,为社会增加近300个就业岗位。

经过多年积淀,公司服务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经营规模相应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佘春喜这样说道:“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多成果,为岳阳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