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两位老人在用纸笔交流
□通讯员 周敏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维坤
1937年,两名20岁出头、血气方刚的汨罗小伙分别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军旅生涯。如今,当年的小伙已经老去,脸上写下了满满的岁月印痕。
12月28日上午,两名抗战老兵,102岁的李超然和101岁的湛中一,在湘北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相聚于汨罗屈子祠镇楚塘湛。
未曾谋面的同乡“老战友”
28日上午,李超然老人兴致极高,一大早就起来穿衣打扮,佩戴起抗战纪念章,把前一晚准备的见面礼装进胸前口袋。在湘北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李超然上车前往屈子祠镇。老人说,自己要去见一个“老友”,虽然未曾谋面,但70年前他们都考入黄埔军校,一起打过日本鬼子。
李超然出生于1915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投笔从戎,考取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后分配在陆军三十七军六十师,担任排长参加长沙会战;湛中一1916年8月出生在原湘阴县河市乡楚塘湛(今汨罗屈子祠镇),1937年编入黄埔15期,毕业后分配在陆军第二十六军三十二师担任上尉,参加过宜昌保卫战、长沙会战,抗战后回乡种地教书。
两人虽同是汨罗人,同一时期黄埔毕业,但因为校区不同,也就素未谋面。几个月前,得知还有黄埔战友健在时,李超然老人异常兴奋,虽然行动不便,但心里仍然惦记着昔日战友。
忆及往事无尽感慨
上午10时许,楚塘湛一幢老屋前,李超然老人没让志愿者搀扶,自己拄着拐杖,走向对面的湛中一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不容易啊,都100岁了,还能再见到。”相拥后对视,李超然眼里泛起泪光。
“你好啊!”湛中一老人虽然耳朵听得不是很清楚,但看到当年的校友,情绪很激动。老人之间没有多余的寒暄,说完,两双布满皱纹的手握得更紧了。
听不清对方说话,老人交流用上了纸和笔。回忆起历史,他们的话题还是当年的峥嵘岁月。李超然说,见上战友,感觉很亲切,就像回到了当年。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两人见证了无数次战斗,在他们的记忆里,充斥着日本人凶狠的罪行:“在地上挖个坑,就把人活埋了”、“在木棍上穿上铁棍,把人直接穿过去”、“把人四肢捆起来,用钉子钉住”……
“怒潮澎湃,这是革命的黄埔。”李超然突然哼起了当年黄埔的校歌,湛中一虽然听不清楚,却也一直频频点头回应。“携着手,向前进……”一首歌唱完,老人眼里饱含泪花。
“没想到,还能让当年黄埔同窗聚首。”长年致力于寻找帮助汨罗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李姐说,如今,像李超然和湛中一这样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抗战老兵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