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波书法作品《岳阳楼记》
高海波珍贵的虎皮系列作品
正在练书法的高海波
高海波展示他统一档案盒装的作品
高海波的楷体《岳阳楼记》书法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长江信息报记者 张峥嵘)说起高海波,岳阳政界到艺术界熟悉他的人很多,还有很多人应该收到过他书写的“岳阳楼记”。
是的,高海波就是一名《岳阳楼记》迷。他的一生追求就钻在那368个字的真经里,他一生时间就耗在书写各种字体“岳阳楼记”中,他一生财富就是那3000多幅从楼下到楼上占满空间的作品。
溯源这个终其一生的爱好,还得从小时候说起。高海波出生在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荷乡平地。1946年他降临时,父亲已50多岁,母亲44岁高龄。4个女儿后,终于迎来一个儿子,一贫如洗的家拼命给了他几年读书机会,读到高小辍学。没学校进他就在家做完事拿着别的学生的初中书读。每天都读古文,读《诗经》、《四书》,就在那时背下来了《岳阳楼记》,印象特别深刻。一面之缘高海波还没有意识到,后来终其一生都紧紧围绕着这篇名作。
随后,他跟着屋场堂叔叔学二胡,准备去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吹笛子,拉二胡,唱歌都精通。但到报考时,正好碰到停招,令他万分遗憾。
东方不亮西方亮,好在他年幼便跟文灵墨秀的叔叔从儒公学写字。叔叔说:字是门面书是屋,伢崽,一笔丑字抹杀锦绣文章啊。他听着,虽不知锦绣何意,口气这么严肃不是小事。练,没有灯,白天做事,晚上就着火光写。说起来高海波曾祖父导湘公曾为晚清咸丰翰林,他常从京城带回来各种不同的书法、对联。高海波从小也就耳闻目染名家真迹,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长大了。
其字给他带来第一个好处:一笔好字调到了公社当组织干事。后公社委任他为三店大队书记。他以满腔热血,几年时间,重建校舍、家家通电全面改变家乡面貌。老乡们都说,没想到这个写字的伢崽,还这么能干。
重读《岳阳楼记》,不惑中年震撼大
1987年,他重读了《岳阳楼记》。这时的他,不只是背得,已深深理解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与震撼。作为文学史篇的《岳阳楼记》,他觉得应该好好推广。就在那刻,他产生了要把《岳阳楼记》用书法写出佳作的想法。将岳阳的文化产品,一张岳阳的重要文化名片,作为国礼,送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岳阳,了解忧乐精神,了解书法的魅力。
一念起,终身守。
那时,高海波一边工作还在一边坚持自学,并考入山西“刊授大学”。业余有限的时间就是买书看,借书看,练书法。他师从唐楷四大家,兼修王羲之行书,为了让字更挥洒自如,还经常练习其他书派的草书。这让他的字清秀强劲,婉转脱俗,各种格式与篇幅的布局都大气精美。
三十年坚持,《岳阳楼记》368个字,现在信手而来,写得炉火纯青,写得精美绝伦。所有听过他经历,看过他作品的人都深感佩服。
谁又知道这累积的3000多幅作品,倾注了他多少心血,他投入了多少精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说,每天忙完所有,等到夜深人静,摊开宣纸,提笔蘸墨,心中是那么神圣。每次都是全身心投入,稍走神整张作品就报废了。
他说,大多数时候,放下笔,都差不多天快亮了。
书写《岳阳楼记》,痴心三十年不言悔
走进高海波的家,简洁的三层小楼里,十几个大书架特别吸引人,里面一个个档案盒摆放整齐。这是高海波为了不让作品损坏而统一自费订制的盒子。打开一个个盒子,一幅幅《岳阳楼记》书法作品,让人爱不释手。
“六尺宣写了两千字幅,四尺宣写了一千字幅,八尺宣写了部分。”高海波如数家珍。还有1000多幅作品传入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及亲朋好友。他的楷书代表作《岳阳楼记》曾荣获2006年“上海国际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上海环保书画艺术收藏创意”金奖;楷书《滕王阁序》荣获2014年湖南省入口杯及首届李东阳书艺术节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所有人到他家,只会说三个字:“了不起!了不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高海波凭着这份执着精神,凭着对《岳阳楼记》的喜爱,对岳阳的热爱,对忧乐情怀的崇尚,倾其一生,走到今天,成为中国国际书画研究君乡分院(北京)特邀艺术家,何等的艰辛。
令人不解的是,直到现在他书柜里如此丰富的作品,也没有展览过。直爽的老人说,曾想拿去巡展一下,但市场化的社会,艺术界也不是一方净土。写字、写诗、写对联、编书,但不走市场,这就是价值。
守自心净地,得一方天空。
他写到墨趣时,无不是写着自己的一生。
这位曾为保护王家河治理建言献策,为家乡修路四处奔波的老人,本想一生守着这些“财富”自得其乐度一生,如今面临拆迁,所有作品无处安放让他痛苦不堪,焦虑不安。
是的,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这也不是个人的财富,这是岳阳的成就,一笔岳阳艺术财富,是岳阳值得推广的一种精神,更是岳阳人必须倡导的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