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建议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信息容量大、知识密度大且叙述过于浓缩,这些特点、难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很多教师深感:“这么多的内容怎么教得完?”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逐一讲解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记住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几乎难以做到。笔者认为: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增强课标意识、课改意识、德育意识、问题意识和团队意识,才能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1、课标意识

历史本来就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在新编教材容量增加,而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大胆取舍、强干弱枝、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难点势在必行。

怎么取舍?怎样确立重点、难点?依据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统编教材编写、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可以明确,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可以少花点时间去讲解,重点、难点应该在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如何认识这场革命的局限性?

2、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载体,没有知识,能力是空中楼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高考来说,只有知识也不行,那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必须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要学生记住繁多的历史知识,而是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高考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课堂必须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具体的做法就是把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或者试题,做到重点知识问题化、难点知识题型化,以此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重点,教师可以收集、整合一些史料、图片及表格,例如:清朝官服与中山装的对比、清朝国旗与中华民国国旗的对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企业的数量、规模变化情况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场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3、课改意识

高考命题的特点、趋势以及统编教材容量大、时间紧的难题进一步迫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思路。教师要转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思考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要转变“怎样教”的固有思路,思考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改变由教师逐一讲解知识的传统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对教材的内容和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阅读理解和梳理概括,通过自学把握学习内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教师提出阅读理解的任务要求,由学生来梳理教材知识的线索并找出重要节点。方式有多种:比如要求概括课文内容的层次和要点,要求写出所学历史进程的大事记,要求绘制出所学内容的思维导图等等。

导学案中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拓展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例如《辛亥革命》一课中“如何理解这场革命的局限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补充鲁迅先生的《祝福》《药》中的片段,通过祥林嫂悲惨命运、吃人血馒头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场革命的局限性。

4、育人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辛亥革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添加孙中山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思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传承,以此来升华学生的人格,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

5、团队意识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新教材的使用上,研究课标确立重点难点,研读教材,选取史料,精选试题,制作导学案及课件,补充拓展资料,分析学情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智慧,在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碰撞下,才能唤醒教研的激情,高质量地完成对新教材的解读,所以新教材呼唤更加团结、务实的备课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新教材的使用上,只要我们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就会闯出一片新成就、新天地。

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周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