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吴月明的长篇小说《守得云开见清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写了一个历经波折、磨难,饱受漫长的相思之苦(当然苦中也有甜和美),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良久,感慨良多。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爱情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爱情的阻力和磨难主要来自社会。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刚刚中学毕业的胡云响应领袖的号召,回到家乡渔村洞庭湖人民公社当农民(渔民),不久遇到高中尚未毕业、刚满17岁、随母亲一同下放到渔村的漂亮姑娘清月,两人一见钟情,深深地相爱,甚至已经有了身体的接触。可是,这相亲相爱的一对却未能真正走到一起,胡云上进心强,积极争取入党,可公社党委却告诉他,他必须和清月分开,因为清月母女是由于清月父亲的政治问题才下放到渔村的,就在胡云为前途(事业)与爱情的矛盾而陷入迷茫、苦恼时,胡云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竟然跑到清月家里去,一定要清月与胡云分开。清月此时已知道了相关情况和胡云的矛盾心理,加之又遭大队书记强暴,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被迫采取逃避的方式,匆匆将自己嫁给了大自己十多岁、没有爱情的建筑工人小秦,离开了渔村。胡云由于心里一直只装着清月,此后回绝了多位优秀女性的追求,始终未娶。清月和小秦结婚不久之后生下了小孩香云(后来知道香云是她和胡云的血脉),又过不久,小秦因工地事故而亡,清月也随公司到了东北工作。我们看到,胡云与清月的爱情是被极“左”的冷酷和专制活生生地剥夺了的,世上没有脱离现实社会的空中楼阁式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富有诗意的,但有时爱情又是痛苦的、非人道的。作品清醒地直面现实,十分难能可贵。
我们从作品中同时看到,真正的爱情是充满韧性和执着的,是敢于与世俗社会作斗争的,是不可战胜的。清月到达东北后,对胡云的思念铭心刻骨、持久漫长,在小秦亡故后坚决不再婚,每当遇到什么事情,或烦恼、或高兴时,就给胡云写信,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给胡云写了数百封信,因为想到自己已经结过婚了,故给胡云的信一封都没有寄出去过,只是把爱埋在心里。胡云很想和清月联系,但却没有清月的联系方式,因而无法联系,但对清月的爱和思念无时无刻不在,面对任何漂亮、优秀的女性的追求,他都能冷静自持,予以拒绝,对清月的爱一直丝毫没有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爱情的火种在他俩的心里从来没有熄灭和减弱过,而是愈来愈炽烈,愈来愈纯真。直到二十多年后(此时两人都已是四十多岁了),清月已由企业经理转任临湖市副市长,清月率团到深圳招商,巧遇已在深圳发展为大老板的胡云(此时已改名为胡云开),两人相互了解了对方的情况,都知道对方一直在深爱着自己,于是终于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从胡云与清月爱情的漫长过程及这个令人高兴的可喜结局我们可以看出,短时间内,面对巨大的社会力量,爱情往往是弱者,是被扼杀者;但从长远来看,从永恒来看,爱情的力量、爱情的生命力又是伟大的、无限的。作品正是用其婉转曲折的艺术描写,出色地写出了爱情的无穷力量和无限魅力。
从写作的、艺术的角度看,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我在这里只简要说说两点。其一是关于洞庭湖、关于渔村、关于渔民生产和生活情态(包括风俗习惯等)的真切而生动的描写。作品中广角镜头似的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和美景,细致地描写了渔村特有的状貌和风情,生动地描写了渔民们拉网打鱼和船上的日常生活,具象地描写了渔歌竞赛、三棒鼓、全鱼席、宰年猪、养珍珠等渔村特有的习俗等等。如作品中关于洞庭湖夜景的精彩描写:“这里没有万家灯火,只有洒落在湖面的星星点点的渔灯;这里没有喧闹的城市噪音,只有芦苇荡里不时传来的几声鸟、鸭声;这里没有高楼和烟囱,只有迎着夜风微微飘动的渔帆;这里更没有任何的争斗,只有偶尔传来欢快的鱼跳声。”真是有声有色的美丽的画卷。其二是细致、贴切的心理描写。作品中有多处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作品中有一处写胡云为是要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要与清月的爱情?正在左右为难、痛苦不堪时,作品中有一段关于清月的心理描写:“想到这里,清月突然想到似乎两全其美的办法,干脆自己承认另有所爱吧!心中万般痛苦就让自己扛下去,直到死也不想伤害胡云哥,更不想让他左右为难,与其两人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如自己一个人承担……”看得出,清月是为爱而离开胡云,离开是为了真爱,为了更好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