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芳
2200多年来,有多位历史名人在岳阳同声高唱忧乐歌。他们分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国名将东吴大都督周瑜、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三上四下”名臣范仲淹。
屈 原
屈原:哀民之多艰
隶属楚的湖南岳阳人,自古以来,认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忌日,家家户户在吃粽子时,都很自然想到这位历史人物的种种传说和他伟大的忧乐精神。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和楚王同姓,受到教育,培养了他爱国之情和卓越才华,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大约18岁(公元前322年)他在京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的政坛上出现。他杰出的才华很快引起了怀王的注意。年仅21岁的屈原,登上了楚国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出任左徒,仅次于令尹的官,内政外交均管。在内与怀王直接商议国事,决定国事,决定政策,发出号令。对外代表国家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全权处理外交事务。屈原可以说是国家重臣。
屈原虽出身楚国贵族,又身居高官,但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的祖国濒临灭亡,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他,不听他谏阻,客死于秦。屈原被一而再流放,汉北而江南,而满怀忠诚的屈原,即便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他仍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现实的残酷、思想的痛苦、人生的失落,都融入了他的创作之中。在《离骚》中屈原便吟出:“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而未悔。”在《抽思》中喊出:“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屈原在政治上失意了二十几年,但他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他的爱国爱人民植根于“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之中华忧乐精神。
周 瑜
周瑜:先虑未然,然后康乐
屈原投江488年后,即210年,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临终前在岳阳喊出“先虑未然,然后康乐。”
周瑜夫妇在巴丘居住了12年,两人先后葬于巴丘。巴丘也名副其实是他们第二故乡。
赤壁之战前一年207年2月,曹操发布了一统天下向全国进军的丁酋令。7月大举南征,于是旬日间兵不血刃取得了江陵荆州。很快曹操就要顺江东下巴丘,继而要取武汉江夏。
孙吴上下一片惊慌,以大臣张昭为首一干人认为只有先降了再说,因曹操实在太强大了。但鲁肃和周瑜挺身而出,鲁肃冒死到襄阳长阪会见了刘备,谈好了联合抗曹的打算,而周瑜则当众历数孙吴之长,曹操之短,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并当众立下军令状,只要给他精兵3万,保打败曹操。
果真,周瑜以一比五劣势兵力战胜了曹操。
赤壁之战大胜后,周瑜又向孙权提出西征伐蜀的请求。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
周瑜在遗书中只谈了两件国家大事,一是担心孙权腐败直言不讳提出要“先虑未然,然后康乐”的“先忧后乐”的劝诫。此早《岳阳楼记》836年。二是举荐鲁肃,对此孙权照办了,史实证明完全正确。是时,周瑜两男一女尚年幼,娇妻年不过三十,老母何夫人也在岳阳,但其遗书只字未提家事,此高风亮节,日月可鉴。
李 白
李白:节士悲秋泪如雨
世事又如此出奇,周瑜之后,又一个516年后,“才矣奇矣”(白居易语)的“诗仙”李白于726年至761年曾六下岳阳洞庭,并在此吟出奇诗28首(已知)之多,除唱岳阳山、水、楼外,就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25岁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首个目的地是潇湘洞庭,首站来到岳阳,就遇不幸,同游蜀地友人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日伏屍……”
李白在去夜郎途中遇大赦。此刻李白的心情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此次他在岳阳吟诗23首之多,滞留时间也最长。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政治局势反复,后洛阳再次陷落,时局再次发生变化,此刻,李白在岳阳十分关心国家安危,人民安乐。在岳阳作有《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司马将军歌》及《临江王士歌》等,他唱出:“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和“节士悲秋泪如雨。”但自己已风烛残年,想必冲上前去已难有作为了,可忧患之心仍跃然如斯。“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此刻,他虽入老年,仍有为国赴难之雄心。
杜 甫
杜甫:穷年忧黎元
杜甫是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诗人。杜甫小李白11岁,是李白的忠实粉丝。
李白逝世7年后,杜甫来到岳阳,这是唐大历三年(768年)暮冬,杜甫携家流寓岳阳。正是吐蕃族入侵,郭子仪将兵5万屯奉天,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吐蕃,诗圣杜甫有感而发,写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长年战乱,漂泊无依,戚友亲朋,难通音信,老而且病,此时栖身在一叶孤舟之上。杜甫叹息自己的身世,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国家多难,戎马仓皇,北望关山,不觉倚在长廊的窗户傍兴叹,老泪纵横。
杜甫在大历四年(769年)初春,离开岳阳溯湘江而上,至长沙(古称潭州)、衡山、耒阳,又自耒阳回棹,大历五年(770年)冬天,死于由潭州至岳阳的小船上,安葬于汨罗江畔的平江小田村。
诗人杜甫被列为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岳阳人民为纪念他,在岳阳楼侧修了一亭,将他的《登岳阳楼》诗刻石留碑,碑的阴面刻有《怀杜甫序》,亭北檐下高悬朱德委员长亲书的“怀甫亭”的匾额。亭正面两柱上,书法家吴文蜀撰书对联曰:“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杜甫仙逝276年后“三上四下”的范仲淹在邓州任上作《岳阳楼记》,并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
庆历三年(1043年)这个夏天,在宋仁宗责令条陈政事之际,范仲淹当庭上呈《签手诏条陈十事疏》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这是范仲淹历经半生仕途沉浮后,终掌中枢大权的一年。宰相是其视之如父的杜衍,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相),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富弼二人,则与他志趣相投,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这4位谏官,亦皆是知己之交。故素有整顿吏治、加强武备改善民生志向的范公抓紧此天赐良机,出手此“十事疏”,应是天从人愿。
不幸的是,他的这个愿望还来不及盛开,就以一种凄然、壮然而又惶然的方式凋零了。
以夏竦为首的政敌们,利用诽谤和构陷手法,特别以“结党”一事大做文章,提出了“君子党”一说,并撰写了言辞激烈、文理并具的雄文上呈仁宗皇帝,题目就叫《朋党论》。
欧阳修也好,范仲淹也好,并未摸清宋仁宗的“脉”,紧接,夏竦等人,又出更险一招,使仁宗更加彻底厌弃范仲淹等人。历庆五年正月二十八,范仲淹被罢去参加政事。
“三上四下”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公的《岳阳楼记》写到此,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在此引出那个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华忧乐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开篇就用了“谪”字,点明他写《岳阳楼记》的心理背景是“谪官”的心境。范公题目是写岳阳楼,全文几乎只字未写“楼”,只是借“楼”抒“情”,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