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地理

洞庭湖铁枷,甲骨文里的另类意象
时间:2023-02-05 09:25:59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甲骨文里的岳阳》之四

洞庭湖铁枷,甲骨文里的另类意象




□ 姜宗福


2022年的一场大旱,让许多真“相”大白于天下。然而,真“相”并不等于真相。


岳阳楼前湖滩,那些扑朔迷离的铁枷


据明张元忭《巴陵游览记》记载,铁枷一共5枚。1930年,一渔民发现其中3枚。今年发现的是第四枚。类似铁枷全国仅7枚,岳阳独具5枚。因南京那两枚年代早不过明(朝),岳阳5枚便显得尤为珍贵。第四枚的出土,让各路专家兴奋不已,各种谜之猜测瞬间刷屏,主要集中在:

造于何年?作何用?为什么要做成燕尾(剪刀)形?铁枷重达千斤一枚(最小的一枚500斤),古人是如何铸造并完好无损地运到湖滩的……谜在,谜之答案就在,从北宋范致明开始猜,猜到如今,越猜越迷糊,甚至越猜越娱乐。

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里猜:“或云以此压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碇石(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系船的石墩),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植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他给出的三个答案,第一个属“迷信”产物,符合古人的“三观”;第二个被铁枷的重量自我否定,认为如此重量的铁锚渔民是无论如何举不起来的;第三个则纯属娱乐,在铁枷的三孔里栽树、编围栏,能御风浪波涛?

明张元忭在《巴陵游览记》里又猜:“城外有铁铸方佛五尊,盖晋伐吴,吴人以铁锁横截之,此殆植标系锁之具耳。”认为此物乃司马炎为消灭东吴,用来系铁链锁湖的铁锁。殊不知司马大军兵临巴丘,东吴水军无心应战,等不及司马铸铁锁湖,瞬间便被摧枯拉朽。虽然理解张在文中欲将铁枷的年龄提前到西晋的迫切心情,却并不靠谱。

有附会者再猜:“为湖贼王幺(应为杨么之误)碇石,或云昔人拒敌锁江之具。”此乃纯属臆测:铁枷在北宋就有了记载,怎么成了南宋杨幺阻船或岳飞横江所造?再说,洞庭湖长江入口在城陵矶,如此沉重的锁江之物是怎么出现在距离遥远之岳阳楼湖滩的呢?

对此,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里一一予以否认,然受弋阳类似岳阳楼铁枷镇塞妖蛟蜃穴之物的影响,“以此验彼”,断定岳阳楼铁枷为厌胜之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考古学家向桃初教授则认为:“此五铁为岳阳楼某附件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东西……”

真“相”已露,真相如何?让我们走进甲骨文探个究竟。


         甲骨文里记录了岳阳楼铁枷的最初形制

         甲骨文里有个图片1.png(執/执)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枷——“梏”:用来锁人双手(图片2.png,丮)的刑具(图片3.png,幸)。如果你单纯地认为“图片4.png”只是画的一副“手铐”,那就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如果我们把“幸”“執(执)”“摯(挚)”“圉”“告”的甲骨文组合在一起,那些被历史封尘的秘密便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试着将图片5.png(幸) 字拆开,会惊讶地发现里面赫然藏着三个字:太(图片6.png,大。甲骨文里“大”和“太”为同一个字)子(图片7.png)辛(图片8.png)。辛,指尧帝的父亲高辛氏帝喾。能够被帝喾立为太子并继承帝位的人,必定是帝王十分宠爱之人,幸由此引申为宠爱。古人认为此乃上天所赐之最大福气,幸又由此引申为福气。能当太子,当然高兴,所以幸指高兴。太子享有许多特权,即使犯下死罪,也有可能被赦免,即幸免,幸因此有了侥幸之意。可太子辛却没有这么幸运。正史上说,太子辛继承帝位后,因德不配位,主动让贤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尧。然而真相却是:太子辛(图片9.png)被双手(图片10.png,丮)上枷执(图片11.png,執)拿,执他的居然是佑(图片12.png,又/右)助辅政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尧,后世记史之人便称这位苦命的太子为图片13.png(摯/挚)。尧将挚执(图片14.png)拿后囚禁在钉子眼(图片15.png,丁/囗)大小的狭小范围,即图片16.png(圉,监狱)。之后,对其执( 图片17.png)行死刑秘密杀(图片18.png,乂)害……行文至此,你一定会问:挚的命运与岳阳楼铁枷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关系不可谓不大,既然尧能为挚带枷,说明在尧之前枷已经发明。《周礼·秋官·掌囚》曰:“中罪桎梏,下罪梏。”桎,好理解,指戴在脚上约束其快步行至某地的木制刑具,即脚镣。史书上说,手枷为梏。当年黄帝为实现与东夷集团的太昊联盟,将帝挚的父亲高辛氏送往东夷四面邻水的郜(今山东成武)作人质,高辛氏在那里放弃畜牧业大力发展牛耕农业,改羊祭(神)为牛祭(神),由此得名告(图片19.png),指杀牛(图片20.png)祭神开口(图片21.png)祷告之人。因高辛氏是个依法治国的明君,乃后世帝王学习的榜样,故另加义符“学”(省“子”)为“喾”作为尊称。所谓“梏”,即帝告(喾)发明的木制“手铐”。后世因木梏酷似驾驭牛马的车架,由此得名枷……古人不仅用枷锁罪犯,亦锁妖孽。中国自古饱受洪灾,古人认为皆因水中妖鱼兴风作浪所致,由此将治水英雄、大禹之父称之为鲧,意思是可捆“系”妖“鱼”消除水患的领袖。为征服洪魔,古人煞费苦心。有建塔的,如慈氏塔、中州塔、儒矶塔等,谚云:“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有沉牛的,谚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易经》曰:“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李冰建都江堰时,沉石犀牛于岷江;唐玄宗建蒲津浮桥时,沉铁牛于黄河。古代岳阳的执政者没有足够的财力铸铁牛,就选择了铸铁枷。铁枷的力量不如铁牛,就取两只牛角相背的造型,寄希望用五对象征牛的三孔牛角梏锁住逆天水妖,大孔锁头,小孔锁双手。担心水妖挣脱,又铸两根铁栓,象征锁合枷板的锁条……


然而,压胜并非其功能的全部。


岳阳楼铁枷,滕子京留下的又一文化遗产


纵观历代压胜之物,均兼顾了实用。如江湖之塔,实为航标。又如黄河铁牛,实为桥墩。岳阳楼铁枷概莫能外。

北宋庆历四至七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总共为岳阳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维修岳阳楼,请人作《洞庭晚秋图》找范仲淹求了篇《岳阳楼记》;二是新建岳州学宫,求尹洙写了篇《岳州学宫记》;三想筑一条堰虹堤,找人画《洞庭之图》请欧阳修作了篇《偃虹堤记》。《堰虹堤记》开篇就交代了滕子京修堤的原因:“洞庭天下之至险,荆、潭、黔、蜀四会之冲”,大湖风高浪急,水患频繁,“舟往来湖中,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无奈城内无港,舟船“皆泊南津(港)”,到岳州城里办事,不仅路远,而且非常劳顿,于是就想借维修岳阳楼的机会顺便修一条堤(实则为港),既可防洪,又能泊船。《记》明确指出了堰虹堤的所在:“自岳阳门西距金鸡(山)之右”。同时,对其长度和高度也做了说明:“长一千尺,高三十尺。”按宋、元一尺等于0.95米的单位换算,即长950米,高2.85米。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基本判定,该堤大致位于今岳阳楼西门至南岳坡的区间,正是明隆庆《岳州府志》所注岳阳楼铁枷摆放的位置。有专家根据明张元忭《巴陵游览记》里“盖晋伐吴,吴人以铁锁横截之”这句话,断定岳阳楼铁枷造于晋代,然查阅所有与冶铁有关的文献,没有发现像岳阳楼铁枷那样巨大体量的“铁疙瘩”。直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唐玄宗举全国之力调集数万民众现场浇筑了4尊黄河铁牛,耗费了当年全国总铁量的百分之八十(160万斤)。玄宗以后,唐由盛转衰,至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才迎来了中国冶铁技术的又一次革新,发明了可移动的炼铁行炉。滕子京贬到岳州时,行炉已经普及,为湖滩铸枷提供了技术支撑。查阅洞庭湖变迁史,北宋时期的洞庭湖远没有现在波澜壮阔,水位最高的时候也淹不没铁枷。此后长江水倒灌,洞庭湖水位不断抬高,岳阳门被迫后退,至清朝才移至现址。之所以认为铁枷为庆历年之物,是因为庆历之前那么多声名赫赫的“文人墨客”登楼,落眼就是那几个巨大的铁枷,不可能视而不见,为什么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却对铁枷只字未提?说明北宋之前这些铁疙瘩并未出生。滕子京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被贬岳州监酒税的范致明才在《岳阳风土记》中首次提到了完全暴露在洞庭湖水位以下的那五个铁疙瘩,说明晚也晚不到范致明去世的1119年。凡此总总可以得出结论,岳阳楼铁枷的制造年代不可能早于北宋,倒是与滕子京修堰虹堤的年代重叠。铁枷的创意也符合滕子京的学识和风格。既然修堤是为了泊船,配备泊船用的锭石必不可少。滕毕竟是喝过墨水的人,一石二鸟,不仅要用它锁船,还要用它聚五方神力锁住兴风作浪的湖妖,所以选了两只牛角相背的刑枷造型。又取“九五之尊”之圣数“五”,铸了五尊,自岳阳门前往南一字排开,暗表念九五之尊(帝王),愿为君分忧之忠心。他的这种心思被范仲淹看破,在《岳阳楼记》里一语道破天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是滕子京所为,欧阳修为什么在《堰虹堤记》里只字未提?范致明与滕子京同为北宋之人,竟然不知铁枷之用途?对于这两个问题,范致明在《岳州风土记》中已经做了回答:“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堂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岁常倾颓。滕子京待制欲为偃虹堤以捍之,计成而滕移郡,遂不果。”原来,堰虹堤还没完工,滕子京就因为三《记》重新获得皇帝赏识,以治巴陵(岳州)有功荣升苏州知州,上任不到一月,逝于任所。堰虹堤由此烂尾,那五个铁疙瘩从此暴露湖滩。因欧阳修写文章时并未亲临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五个铁疙瘩的存在。加之这些铁疙瘩从未拴过一条船,久而久之,谁又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