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满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至郢都,又将罗国遗民迁移至湖南岳阳东部,从考古成果说明,是处于镇守长沙边关、开拓南方粮草基地、进一步向南方发展的战略考虑。
迁罗的具体细节,古史并无过多记载。这些细节,只能通过各地罗氏族谱来寻找。
1、
据佚名《罗氏世谱序》云:“至周庄王八年(前689),楚文王赀亦徙丹阳,都枝江,号曰丹阳。于是罗又去枝江,徙于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其水日罗汭,今楚人谓之汨罗江,故子孙从其国名为氏。”此据时间与正史相合。
《罗姓始祖凌甫公自周以来历代谱系》云:“慎靓王元年(前320),辛丑,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再迁长沙,闻长沙府湘阴县东北六十里,亦有罗国城遗迹。殆迁而再迁者欤,今人相传罗姓望出长沙者,此也……此后长房茂峻承袭‘罗候’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废封建而为郡县,国乃亡。”此据跟考古及吴起变法,楚国强农,楚民大量南迁的史料基本相合。
根据罗氏的这些史料分析,首次抵达汨罗的那些罗侯是谁,均无资料。虽然出土了部分文物,证实罗人到此,但罗国贵族墓还没有完全考古,谜团就在十二座疑冢之中。凌甫公是罗氏作族谱的始祖,史料从他开始,是很正常的。
麇子国后来也迁到罗地。
麇子国,本是两周时期楚的附庸国,“在今白河至郧县一带”。约公元前600年前后,楚庄王灭麇子国,将其遗民迁于今湖南岳阳市东30里的麇城,即今梅溪。
杜佑《通典》载:“巴陵麇子国。”《读史方舆纪要》载:“(岳州)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麇子国,有东西二城。”
《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师居麇’,与楚苦战。吴师败后,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麇’,即于麇地筑城。”《春秋地理考实》云巴陵麇城“当是楚灭麇后,迁麇人于此。”可见,麇子国旧地当时也是楚国控制江南并与吴争战的重要军事基地,置于罗子国管辖之下,与罗子国构成了东部要地的两大据点。
麇国移民入古罗地境内,比古罗到此迟了90多年。
从楚武王灭权后设立权县来看,罗国却没有变为县,而是变成了楚的子爵国,这里还是有许多谜团有待开启。
从史料来看,楚国很多县的前身,都是被灭掉的诸侯国。实力强的县,战争动员时,可以出动数百乘战车。县的长官叫“县公”,县公也是仅次于王的爵位,由楚王直接任免,不世袭,他人无权干涉。县公的人选,通常从王室近亲里选拔,而子爵的罗侯却可以世袭,这其中有何“交易”?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2、
公元前689年,罗侯奉楚文王的命令,带着罗民,顺着长江南行(北洞庭时名上江)、进入沅湘合流之地,选择在湘水东岸马头槽加筑罗城。
这儿其实也是楚罗人共同的先祖故地,因为磊石山就是熊山、黄陵山就是湘山。是黄帝所登熊湘山处。两山所夹的区域就是后来的青草湖洞庭南湖东汊。磊石山也是《山海经》传说的洞庭山,山上三苗人建有祭祀龙神的龙王庙,凤凰山上有黄帝张乐洞庭之野的凤凰台,黄陵山上建有黄帝衣冠冢、舜帝二妃黄陵庙、墓。此地正好位于长沙和岳阳的中间地带,是楚国熊绎时代最早控制的湖南第一块土地。
罗人在此定居下来后,就把古㵋水入罗段改称为罗水,把对岸之山改称罗山;把磊石山下的“沅湘之玄渊”改称罗渊,名磊石驿为罗汭,统辖今天的岳阳、汨罗、湘阴、平江(此时还应包括长沙北部、沅江东部、浏阳西北部分地区)等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地域。
《舆图部汇考四十一唐十五》记载:“湘阴,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梁置岳阳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黄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沉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矣。汉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郭嵩焘在《罗氏族谱》序记:“湘阴,古罗国。罗始国于宜城西,为楚所逼,徙之枝江,又南徙之湘。汨水东北流,经故城西,谓之汨罗。故罗小国,而东西流蔓千余里,后遂并于楚。历秦、汉,其苗裔无传。”说明罗城的西边称之为汨罗,是因为屈原潭这个“汨罗”交织在洞庭东汊(今屈原稻作区)之中。所以1958年围垦农场时,出现《汨罗围垦工程》《汨罗江围垦工程》之名号。
《通典》记“罗,秦县。汉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齐、梁属长沙郡。”“岳州,古罗国地”,是说隋开皇九年(589)以后建立的岳州,所辖地域大部分属古罗子国疆域。罗县自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分县西境并益阳、湘西湘江边上部分地域建湘阴县,到唐武德六年(623年)并入湘阴而罗县名消失,说明罗城成为今天岳阳东部的(罗子国、罗县)首府时间,长达1312年。
罗城在此,成为岳阳至长沙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有了湘水第一座二妃庙、二妃墓,洞庭第一座龙神洞庭庙、第一座屈原磊石庙,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从古罗发源。
据《元和郡县志》载:“古罗城,亦有土城,凡七门即夹城、长乐、故城、城江城、白茅城、黄华城、赤竹城。七门四向,城墙高可二丈,围丕三里许。”秦后随着县城的迁移,这七门的名字后来用于新城的城名。如夹城、长乐、城江城、黄华城等。
对罗城形态清诗人徐柱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
作为春秋战国遗存,事关华夏文明荆楚文明南传之脉络;湖南文管部门先后在1957年、1985年、1992年都进行过小、中型的勘探发掘。2013年罗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2020年又再次勘探发掘,从出土的文物表明,罗子国城建于春秋中晚期,重建于战国时期,与历史记载的迁罗时间相吻合。
一眼望上出“皇城”建设地旧址就是一处四水环绕的广阔土洲,前有两条小河,隔断出四个功能区域,形成四门。主建筑背东远有高耸的幕阜山系,西面前有浩瀚的湘江南洞庭;西南三十里是狮子山、营盘山、湘山(黄陵)山系,西北是磊石山、凤凰台、玉笥山系及汨罗江;南北两条山系正好形成罗城的南北护卫,罗城、边山、磊石就这样形成了楚国东洞庭要塞。
3、
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古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试掘;新发现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其由东西并列的两个方形城圈组成,其东墙和南墙分别沿用了原战国城城墙,北墙、西墙则为六朝时期修筑。六朝指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统称“六朝”。六朝同时又可指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是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
根据湖南考古研究所盛伟发布的考古报告来说(湖南岳阳罗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简介),考古人员认为罗城遗址是春秋时期的遗存,但城址重建始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城址继续沿用;此发现跟公元前296年屈原《哀郢》到罗子国时看到东城荒废的景观非常吻合;六朝时期利用战国古城的东、南城墙兴建了一个包含东西两个并列城圈的小城。加上小洲罗、小洲熊、鸡公滩、马头槽等东周时期的遗址,构成了一处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
岳阳温家山商代墓群,1991年11~12月,清理墓12座,出土有罐、豆和罐、钵、豆的组合陶器,另有铜剑等兵器,说明是属春秋中晚至战国中期时的楚墓。岳阳蛇形山东周墓,属1995年4月发掘墓群中的一座,出土青铜兵器5件,为剑、戈、矛、箭镞、带钩,陶器有鼎、豆,知此墓为战国中期的楚墓。
以上古罗地区所出现的文物,也都说明,罗民的确迁移在公元前689年前后。
2020 年,因罗子国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外的小洲罗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一批可能与制陶、制石等手工业活动相关的取土坑、陶窑和建筑等遗迹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并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晚期阶段的陶器、石器等遗物。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陶器与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几乎完全一样,而与湘江下游发现的以临湘大畈等遗址为代表的本地同时期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别,说明此时罗城遗址的居民并非本地居民,而是一批来自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楚文化系统的移民。从此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秦楚争霸中,汉水一线有大量楚民迁移来此。
图片说明:罗子国主城 六朝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