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人物

屈学文化园地的奇人—刘石林
时间:2023-04-02 10:26:31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许光辉



45.jpg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怀沙自沉后,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文学作品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屈学文化园地英才辈出、灿如星海。

1975年,我在当时的汨罗县楚塘公社参加工作,公社机关就在阳家墩岭上,与屈子祠仅隔一垅田,推窗便见。虽对屈学文化知之甚浅,但毕竟在那里工作了五年,知道一些屈学文化的人和事,如刘石林先生,真乃屈学文化园地的奇人。

刘石林瘦高个子,戴一副眼镜,做事认认真真,说话轻声细语,很有书卷味,很有人缘,任公社文化专干。时任公社书记的蒋厚昌重视文化建设,进机关大门的东墙设有长年的定期更新的诗歌专栏,后又办了“骚坛诗刊”,群众文化工作在县里颇有名气。

刘石林1942年10月出生在湘西南一座偏僻的小县城,1950年随教书的父亲迁居阳家墩小学(后为屈子祠完小)。阳家墩位于汨罗江边、屈子祠西侧,这里流传着许多与屈原有关的故事,留存了诸多遗迹。酷暑的夏夜禾场,严冬的火炉旁,常听到老一辈讲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时,常见老一辈站在汨罗江岸,将粽子抛向江中,口中呼唤着“屈老夫子呃回哟!”老人们虔诚的神情和苍凉的呼声深深地印入他的脑际。后学校迁到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内,历史老师翁懋仁老先生经常讲屈原的故事,组织学生在屈原神龛前鞠躬敬礼,在玉笥山上、汨罗江边寻找有关屈原的遗迹……

1957年下学期,他到湘阴三中(汨罗一中前身)就学,有一次在校图书室借到《楚辞选》,虽读不懂,却爱不释手,便做了一回孔乙己。后来,他的很多书都没有了,唯独这本《楚辞选》保留下来了,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高中肄业后,因酷爱读书,被聘为不脱产的楚塘公社文化辅导员,每月补贴8元。1970年公社机关搬到阳家墩,破旧的屈子祠被利用开办社办养殖场,刘石林任会计,就住在祠西楼上。

1976年,省文化局拨款一万元,对摇摇欲坠的屈子祠进行抢救性修缮,刘石林被公社党委指派协助实施,经常早出晚归。刘石林首先想到的是收集散落民间的屈子祠建筑构件。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发现多扇祠内的雕花木槅门和栏杆之类的构件,他便一扇扇地扛回祠内。“文革”中有位社员抢救出一册图书,他上门对方就知道了来意,立刻捧出了那册图书,原来图书夹在两块檀木板中,用精织的棉丝带捆扎,他小心翼翼地解开,竟是清同治年间木刻印刷线装的《楚辞》(已收藏于屈原纪念馆)。

1978年,汨罗颁发了关于划定任弼时故居、屈子祠、屈原墓三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34号文件。为了加强对屈子祠的保护,县社两级领导要他移住屈子祠,兼管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得他正式上山驻庙前,公社为他开了个欢送会。我在会上送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洪波曲里情谊在,玉笥山下换新天”(“洪波曲”讲防汛;“玉笥山下换新天”讲屈子祠维修,是老刘当时已发表的文章),他很喜欢。上山后,有人对他说:老刘,你一个人住里面不怕呀,深更半夜可是有钟声咧!

b5ef25e92ae27fc152e6500d07daee22.jpg



在民间,屈子祠俗称汨罗庙,熟人都叫他“庙祝师”。白天打扫卫生,巡视山林;夜晚万籁俱寂,黑暗笼罩,树林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猫头鹰凄厉的叫声,阁楼天花板上老鼠吱吱地叫着追逐着,昏黄的煤油灯下,他反复品读那本泛黄的《楚辞选》。

一晚,他带着四岁多的儿子一起睡,半夜时分,耳旁忽然传来悠悠的钟声,那钟声不在祠内,仿佛发自遥远的狭谷,深邃的山林,渐渐来到了玉笥山上、屈子祠外。他百思不得其解,方圆几十里内,既无寺庙、更无巨钟,何来钟声?更让他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座玉笥山,偌大的一栋古祠,被漆黑的夜幕裹挟着,他一点都不害怕……

从1978年初开始,通过数月的努力,利用屈子祠中进东西两厅,布置了一个陈列室,简单介绍了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接待附近学生和本县干部、教师等,刘石林便成了讲解员。当年,刘石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0年,省政府发文,决定屈子祠和南岳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单位,并拨款修缮。县里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首的专门班子,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屋面检修,神龛恢复,铸钟造鼓、重新布展、正门堆画,重建独醒亭、骚坛、濯缨桥……刘石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焕然一新的屈子祠在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海内外游客20多万人。

当年,汨罗市文物管理所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屈子祠内,刘石林成为一名临聘人员。盛夏某天,三位湖北游客在参观后问刘石林:楚国迁了几次都?都在什么地方?天呀!这不是在向小学生问有关立体几何的问题吗?刘石林觉得自己作为屈子祠的工作人员,不能让游客失望!于是利用客人就餐、午休的时间,一头扎进了资料室。那时条件苦,没有电扇,更别说空调了……待那三位游客醒来洗漱完后,刘石林给了他们基本满意的答复。

1982年,省文化局发文以屈子祠为基地,成立屈原纪念馆,毫无悬念,刘石林成了第一任馆长。名为馆长,就那么几个人,实际上,讲解、卫生、接待、维修等等什么都要干。几年时间,刘石林牵头,先后建起了接待室、水冲厕所、办公楼、招屈亭、龙舟陈列厅、职工宿舍楼、登山游路主道,玉水桥等设施,并对屈子祠进行了几次维修,更新了两次祠内陈列,其辛酸艰难,恐怕只有屈原知道。

1983年11月,时任县委书记的刘新煌和县委组织部龙部长来屈子祠考察。听完刘石林的讲解后,刘新煌觉得他很不错,得知他还是临时工时,当即嘱咐龙部长解决转干问题,很快刘石林就收到了解决统销粮、招为集体工的通知。没多久两位领导又陪同客人莅临参观,新煌书记知道只解决了集体工时,便责问龙部长:“不是说好录为国家干部的吗?”龙部长说没有录干指标。1985年8月,刘石林被录为国家干部。办理转干手续时,县人事局李副局长告诉他:是新煌书记调任湘阴县委书记前专门带县人事局领导到岳阳,为刘石林争取了一个录干指标。

1985年中国屈原学会成立时,在首任正、副会长屈学家汤炳正教授和魏际昌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刘石林携论文《屈原投汨罗考及其他》参加了在湖北江陵召开的成立大会,学界对这篇论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提供了许多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田野考古材料……全文朴实无华,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令人耳目一新”(见潘啸龙、毛庆主编《楚辞著作提要》,2003年版522页)。中国屈原学会已召开了十八届年会,刘石林是唯一一个每届必到并提交论文的会员。在2002年第九届年会上,刘石林当选为中国屈原学会理事,连任到第十八届年会。周建忠教授著《当代楚辞研究论纲》一书称刘石林为当代“屈学八怪”之一。余三定教授主编的《当代屈原学史》一书中,推荐了当代国内外十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刘石林是其中之一。

四十年间刘石林撰写论文近百篇,大多数得以公开发表。其中发表于《求索》1987年第三期的《屈原墓位置何在——与张中一同志商榷》为当时《文摘报》摘要转载。发表于《吉安师专学报》的《哀郢析疑》被评为“九五优秀社科成果”并收入《九五优秀论文集》。《屈原投汨罗考》和《〈天问〉与楚地丧葬仪典中的“对花”》为台湾刊物转载。电视教学片《屈原》,由珠影拍摄发行。《读骚拾零》获省第十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参与了由中央编译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屈原学集成》的策划与撰写。曾应邀赴日本和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刘石林作为地道的农民,只读了三个月高中,凭着热爱屈原到骨子里的情感,坚韧执着、负重前行,终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获得副高职称(副研究馆员),被评为建国六十周年汨罗最具影响十大人物之一、汨罗第三届道德模范。

刘石林曾做客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推介端午由来和屈子文化,《中国新闻》、《文献与人物》、《湖南日报》、《三峡晚报》、《湖南广播电视报》、《云梦学刊》、《岳阳晚报》、《汨罗报》等多家刊物作过专题报道。2021年汨罗市为刘石林举办了一场“田野的芬芳——刘石林先生屈学研究四十周年”座谈会。

刘石林先生已80高龄了,曾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我以为很好,特录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伴灵均入杖朝,求知尚待再提高。

巍峨玉笥心中驻,壮美龙舟浪里遨。

粽艾年年追屈子,诗篇句句颂文豪。

人生确实如驹隙, 厚养韬光亦可骚。


(编辑:徐颖)